家鄉泥土隨身 溫暖填缺憾

2018-04-18   | 楊景卉 鄧志銘 余自成
2015年第一次為非照顧戶舉行的大型發放,慈濟志工透過「竹筒歲月」的理念,啟發每一個人的愛心。在志工呼籲下,許多鄉親捐出領取到的部份物資,一起幫助無法接受到援助的敘利亞鄉親。(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一顆羊的糞便混著一把敘利亞泥土,是傑明逃離故鄉時撿到的,卻成了他思念故鄕,懷念土地的唯一。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走訪敘利亞家庭時,總是默默關懷與陪伴,甚至陪著流淚……不論是在物資、精神上,他希望能一直陪伴這群人到他們回家的路上。對敘利亞難民的照顧,土耳其慈濟志工先為他們舉行第一次大型發放,在發放現場,慈濟志工透過「竹筒歲月」的理念,啟發每一個人的愛心。是什麼樣的愛讓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在流離失所的時候,還願意付出他們的一分愛?

睹物思鄕令不捨 陪他走到回家路上

在阿爾納武特市有一千兩百多戶的敘利亞家庭,大約六千多人,土耳其政府一個星期提供五天的熱食援助,一天一餐。這戶一家九口的敘利亞家庭,靠政府的熱食供應外,二個兒子打工賺錢,其他的開銷要靠補助。男主人傑明說:「這大概只夠一到兩人吃,但這是幫助我們的心意啊!」

傑明,六十歲,在敘利亞是政府機關的工程督導,服務三十一年,因為戰亂偷渡到土耳其,二年了,他都是靠袋中的這個「特殊物品」,思念著敘利亞。

胡光中翻譯著傑明的話:「這是羊的大便,這些都是從敘利亞來的土……」睹物思鄉,親吻著這把土,傑明無奈的搖頭,流下淚水。流亡的悲苦如此沉重,在土耳其的他,得知一手建立的家毀於一場炸彈攻擊時,老淚縱橫。

專注的傾聽,難過時也跟著流淚,慈濟志工胡光中說:「幫助和陪伴有二種,一種是物質上的,一種是心靈上的,精神上我們希望能夠去作伴,讓他們能夠知道,遠方的我們是希望能夠一直陪伴他們到回家的路上。」

胡光中跟傑明說:「你要記得臺灣『慈濟』。」接著他以幽默的口吻說:「當有一天你們離開土耳其回到敘利亞,在街上看到有人眼睛長得像這樣(指自己的眼型),你要說:嘿,你記得我嗎?」兩人笑開了,互相擁抱,親吻臉頰。愛,緩緩流動,在異鄉的土地上。
土耳其慈濟志工,長期關懷逃離到當地的敘利亞難民家庭,他說:「精神上我們希望能夠去作伴,讓他們能夠知道,遠方的我們是希望能夠一直陪伴他們到回家的路上。」(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竹筒歲月善循環 不同信仰同付出

土耳其慈濟志工長期關懷這群逃離到當地的敘利亞難民家庭,2015年第一次為非照顧戶舉行的大型發放為期兩天,分別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阿爾納武特市,正式展開。

發放,為的不只是幫助人,更尊重穆斯林,唱頌可蘭經後,發放才算正式開始。慈濟志工透過竹筒歲月的理念,啟發大家的善心。「你們不要以為,這一塊錢沒有價值,你需要,但你把它給了那個更需要的人,真主賜福給各位!」

一呼百應,點滴愛心湧入。敘利亞阿布努大學老師主麻(Cuma)說 :「今天讓我們奉獻出一包麥米,讓我們奉獻出一包米,我們準備了一個特別的地方,讓各位可以奉獻。」

敘利亞志工的呼籲下,許多鄉親捐出領取到的部份物資,一起幫助無法接受到援助的敘利亞鄉親。在這一群敘利亞鄉親的身上,慈濟志工看到了,愛,在手中流傳;善,在內心轉動。

祺罕,是今日發放時付出行動的志工。他在敘利亞是工廠老闆,現在是車縫工,為了養活一家六口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敘利亞志工祺罕(Chihan):「每次我去慈濟做志工,我很累,但是我很快樂,我希望慈濟會一直都很好,因為你們是行善的人。」

很累,但很快樂,因為對慈濟的信任,每次當志工的機會,祺罕不曾缺席。祺罕說:「(伊斯蘭教)教我,假如我沒有錢的時候,我可以把我的時間,把我其他的東西捐出來,一些不是物質上的,像是精神上的,我都可以捐出來。」

堅定的信仰,以及來自臺灣的愛,讓這群敘利亞志工懂得把握當下,帶著笑容付出他們的愛。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楊景卉、鄧志銘、余自成 土耳其報導 2015/07/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