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沙漠 為貝都因部落送糧

2019-05-24   | 曾美姬、廖速霞、林玲悧、王謹
在遼闊沙漠地表上的阿巴西亞,座落著寥寥無幾的簡陋建築,這兒是阿巴西亞貝都因族群的部落,以及小學教室。(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阿巴西亞,日期:2019/05/02)
清晨,約旦的首都安曼有股安詳的美感,擁有包容的宗教氣氛。離開都市,寥幾的植被漸漸退出眼界,所見盡是沙塵漫天;一望無際的紅色沙丘荒漠中,僅有些許紫薊點綴其間,那是駱駝最愛的食物,如針的葉脈可以減少水分的散發。

這一趟「旅途」,是慈濟基金會約旦分會連同從臺灣、上海、澳洲等地的慈濟志工一連串的關懷行程,在2019年5月伊斯蘭教齋月期間,一如既往地為貝都因人部落、長期照顧戶與邊境敘利亞難民營內的難民進行發放。

造訪部落 為孩子備午餐

貝都因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住在沙漠裡的人,逐水草而居是他們基本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因受氣候變遷影響,久旱不雨土壤鹽化,遊牧條件每下愈況,傳統生活面臨轉型,因此約旦慈濟志工從2002年就開始關懷在沙漠困境中生活的遊牧民族。

5月2日是約旦齋戒月關懷的第一天行程,志工們在荒漠間車行四個小時後,來到了約旦南方的阿巴西亞部落(Al Abasyiah),這是個在遼闊沙漠間座落著的寥寥幾間簡陋建築;而其中如民房般的房間,就是阿巴西亞小學的教室。

往年慈濟志工每次到此地發放,酋長總是熱情邀約志工留宿,約旦慈濟分會負責人陳秋華才體驗到,這裡的孩童很早到學校上課,且多數都沒有吃早餐。而他們每天早上的口糧,是世界糧食計劃組織捐贈的餅乾,一天一包對發育兒童而言根本吃不飽。後來,約旦慈濟志工針對早餐的部分進行補助。

此次的齋戒月發放,志工帶來大餅夾上奶油,製作三明治,還有糖果、蛋糕及飲料,為孩子準備午餐。在等待的空檔,由志工來帶動小朋友唱遊,在歡快的歌曲中,學生們與慈濟志工手牽著手,在快節奏的〈拉車向前行〉歌曲聲中圍在一起,熱情互動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志工準備的午餐已就緒,恭敬地將三明治、蛋糕,和棒棒糖送到孩子們的手上。手捧好吃的食物,孩子們圍坐一起細細品嚐,稚嫩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長年關懷下,慈濟亦補助幾位成績優異的部落青年,離鄉到外地求學。身著黑色傳統阿拉伯服飾的奇拉雅,亦受慈濟資助,畢業於侯賽因大學,畢業後回到阿巴西亞學校當老師,回饋自己的故鄉。
志工帶來大餅夾上奶油,製作三明治,孩子們圍坐一起細細品嚐,稚嫩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攝影者:林玲悧,地點:約旦阿巴西亞,日期:2019/05/02)

夜宿沙漠 體驗當地人文

由於志工們今晚將夜宿於此,趁著空檔,當地的貝都因人帶領大家去看當年由水沖刷出的河道遺跡,見證此地曾有豐沛的水源,滋養這世世代代幾乎都在沙漠曠野中,過著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雖然河道已成歷史,他們親近大自然與熟悉沙漠的一切,仍保有貝都因部落文化與傳統價值。 

晚餐時刻,族人將帳篷四周以各種器具固定,僅留一個出入口,貝都因家族翻轉著火炭,維持著帳棚裡的溫暖。伊斯蘭教的禮儀是客人用過餐後,再由男士用餐,最後再將食物送到女士的帳篷區。慈濟志工在帳篷內圍坐,一起品嚐豐盛的阿拉伯食物。

沙漠的夜晚風大冷冽,貝都因的男士們熱情地招呼大家,大夥齊坐地毯上,或坐或臥說著故事,相互傳遞著灶上茶壺沖泡的阿拉伯咖啡與熱茶,閒話家常瞭解族人生活近況。沙漠子民好客,即使家貧仍然慷慨,樂於分享。

入夜,曠野烏黑一片,黑幕夜空除了點點星光外,唯有帳篷透著微光。風吹得帳篷啪拉啪拉地震天響,以飛沙走石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就在風蕭蕭、黃沙滾滾中,志工團隊在阿巴西亞度過難忘之夜。
志工享用了大米、西紅柿、洋蔥、馬鈴薯,與黃瓜等組合而成別具中東風情的晚餐。(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阿巴西亞,日期:2019/05/02)

星辰風沙 見證質樸友誼

隔天(5/3)清晨六點,阿巴西亞帳篷內升起溫暖的炭火,牧人家族煮著開水,調配著茴香咖啡,及熱呼呼甜滋滋的茶水,招待遠方前來的友人。他們在帳篷外一張小圓桌擺上烤餅,以及多種自然原味的棗子等果醬,志工共享別有風味的阿拉伯式早餐。

餐後,志工與阿巴西亞部落的朋友,在清真寺前相互祝福後,與他們暫別,先前往另一個貝都因部落沙拉格發放;在完成任務回轉歸來時,原本見到陌生人會害羞的孩子們,經過昨天的相處,今天顯得大方許多——比起其他貝都因帳篷區,這裡的孩子更顯得質樸。

三十八戶貝都因照顧戶,在本土志工的協助下,興奮地用塑膠袋,領走了齋戒月所需的食品。大愛臺記者許斐莉表示,在發放現場,看到慈濟志工把塑膠袋,發給當地的村民,看起來好像有一點不環保,但是其實對這些村民來講,塑膠袋帶回家之後,可以把衣服裝在裡面,一方面可以防止受潮,另外一方面可以防塵,其實作用是非常多的。

因為地處偏遠,比起其他貝都因人,這邊更顯得生活不易,既無法耕種又沒有觀光價值,他們又不願意離開世代居住,老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原本有綠油油的草地已不復見,放牧更顯得困難。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傷害,由遠在地球這一端的貝都因人先受其害,因此陳秋華特別多準備五十公斤的麵粉。

早在2009年時,陳秋華由AI-Thaghrahg的聯絡人Eid Juma'a Almanaja, 拿竹筒向小朋友解釋竹筒的意涵。也提到:「希望有一天能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一個人。」今天村長則用感恩的心情,回饋慈濟志工竹筒。跨越種族與宗教的愛,在約旦的荒漠上漸漸綻放出友誼的花朵。【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志工恭敬地給予三十八戶貝都因人,齋戒月所需的食品。(捨影者:王謹,地點:約旦阿巴西亞,日期:2019/05/03)

(文:曾美姬、廖速霞、林玲悧、王謹 約旦阿巴西亞報導 2019/05/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