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傳法」 北區歲末影展成果豐

2010-12-08   | 涂鳳美 黃鳳框
汐止人文真善美團隊所製作的《兄弟》影片頗受好評。(攝影者:張進和,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0/12/04)
慈濟基金會於今天(12/4)在三重志業園區,舉辦「2010年北區人文真善美歲末影片成果展」,今年影片數量雖比去年略少些,但仍有六十二支影片參展。這些以人品典範為主要訴求的影片,是由負責記錄慈濟歷史之一的北區人文真善美團隊,經過至少兩個月以上的挑燈夜戰所得來的。對於即將揭曉的成果,製作團隊無不抱著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前來,除了當觀眾觀摩別人的作品外,還可以從評審的指導中,知道自己影片的優缺點,以作為日後製作的參考。

挑戰

影片觀摩分成六個階段,每一階段連續觀賞十支影片,再由評審逐一講評。

「我十六歲從越南來到台灣,隔一年就生病了……」螢幕上播出的是汐止團隊所製作的《兄弟》。內容敘述罹患精神障礙的朱氏兄弟,因父母雙亡頓失依靠,連活下去的意念也隨之消失。所幸慈濟人及時出現,經過長達十年的陪伴與關懷,終於改變他們的命運。故事主角以含糊的國語,道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加上影片恰如其分的氛圍掌握,觀眾的心就這麼被它緊揪著,隨著故事的情節起落。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他,請跟他打聲招呼,你就可以看到他開心的笑容。」故事說到了最後,仍蘊含著冬去春來的微溫,讓觀眾在不捨之餘,卻也會心一笑,這就是志工的作品。而「拍攝手法成熟不矯情,不論旁白、音樂、訪談都搭配得很好、很有感情。」則是評審對這支影片的評價。

影片觀摩分成六個階段,每一階段連續觀賞十支影片,再由評審逐一講評。(攝影者:張進和,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0/12/04)
汐止製作團隊之一的李惠伶表示,在此之前,她覺得拍片很困難;加上在拍攝《兄弟》之初,企劃書讓導演退回好幾次;已經取得的素材也不合用,被導演要求重寫企劃再開始拍攝。待影片完成後李惠伶才感受到,原來拍片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只要按部就班一定能完成。

也是學習

本次參展的影片主題,除了人品典範外,還有慈善訪視、環保功能等各種影像紀錄。這些影片,從企劃、拍攝到後製完成,志工們以非專業志工的角色,能有這樣的成果,一如慈濟基金會文發處吳明勳師姊所言:「志工們成長的幅度,我只能用『驚人』這兩個字來形容。」明勳再度表示,影展是一個平台,透過影展的模式,觀摩別人的作品也是一種學習。

「看到其他團隊的作品都那麼棒,真的嚇出一身冷汗,恨不得把自己區的影片抽回來不要播!」完全沒有製作經驗的林琮昆坦承,基本功還沒練好就上路,難免會跌跌撞撞。但有了第一次的經驗,要跨出下一步應該會好一些。

應社區的需要,郭惠君參與了歲末影片的製作,當區不論錄影或是照相的志工經驗都很豐富,唯獨負責企劃的她是新手上路。抱著學習的心態,她與團隊一起製作《轉出生命的樂章──沈美枝》影片。從開始製作影片到參加影展,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而且拍攝大綱一日數變。

「交件的前一天,團隊還在環球貨櫃錄影呢!錄回來後,繼續奮鬥到第二天凌晨才完工。」郭惠君表示,故事主人翁的故事很感人,但因為準備的時間太短,無法完整呈現有點遺憾。也曾經因為收音問題,做了很多白工;甚至大家都太投入,造成你鏡中有我,我鏡中有你,只好重拍的窘境。

沈瑞源導演表示,自己評過金馬獎、金鐘獎,最難評得還是志工作的影片。(攝影者:涂鳳美,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0/12/04)
團隊一致認為,這次能如期交件,等於往前跨了一大步。得獎名單公佈後,作品沒有入圍,團隊的心情難免有些落寞;但他們約定在每週六共修,提升影片製作能力,為下一部影片紮根。

難評

「好厲害喔!光線這麼暗還能拍得清楚。」

「原來旁白這麼好用,可以省下好幾秒呢!我怎麼就沒想到?」

「配上適當的音樂感覺真的不一樣,觀眾很容易融入影片中。」影片一支一支的播放,製作團隊們有人專心觀賞,有人相互討論,而且三句不離本行。更有人在專注後快速下筆,寫出他對每一支影片的看法,他們是今天的四位評審。

其中,有多次影展評審經驗的沈瑞源導演宣稱,自己評過金馬獎、金鐘獎,最難評的還是志工作的影片。因為這些影片題材接近、長度短;想要在很短時間內,去區分出它的好壞的確很難,所以在看影片的時候,就得要很專注。

每部影片都可說是製作團隊嘔心瀝血的作品,對於志工來說,做的過程遠比結果重要。透過影片,看到人文真善美在影片製作上投注的生命力。他們學習用專題企劃的概念,來完整呈現社區動人的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自做歡喜、教做歡喜、見做歡喜,所以才會有這些精彩的短片展現。

(文:涂鳳美、黃鳳框 台北三重報導 2010/12/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