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講座 何大一暢談:堅持與吃苦

2011-01-07   | 林如娥
國際愛滋病防治專家何大一博士應邀進行靜思書軒心靈講座,表示自己隨時面對失敗、挫折,這些是邁向成功的墊腳石,通常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好的機會。(攝影者:林月美 報導: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0/12/21)
2010年12月21日,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在台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大愛廳舉行,邀請以『愛滋病使用雞尾酒療法』蜚聲國際的何大一博士分享,主題是〔堅持與吃苦〕。雖然12月21日不是假日,但是依然有近百慕名的觀眾,從各地趕來聆聽。

國際醫學大師 創雞尾酒療法造福病患

社區手語隊優美的手語表演後,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何日生主任,對能請到醫學大師甚感榮幸,並推崇何大一博士的『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對整個世界的巨大貢獻。

何日生表示,我們也許知道何博士對醫學的貢獻,但是可能不知道推動這醫療科學的研究,奮鬥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平凡的心靈之旅。這股心靈的力量來自何處?從這本何博士個人傳記《悲欣路》的書中我們了解,是他的父親何步基先生。今天何大一博士會為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力量讓他有今天這番成就?他經歷的人生中,有那些值得回憶與分享的生命歷程?

何博士表示自己從小就充滿好奇心,可能因此適合研究科學,中學與大學讀的是物理,慢慢轉至生物、醫學研究;雖然讀的是醫學院,但是不是天天面對病人,而是研究工作。畢業後,有段時間至洛杉磯的醫院,當內科住院的實習醫生。

『可敬對手』愛滋病 預防工作更重要


在1981年,何醫師碰到一個年輕病人,檢查出有肺炎、腦部也有問題、以及很多問題,就是很多不同的感染。他覺得很奇怪,不知這是什麼病?入院前一、二個月,這位病人的健康完全沒有問題,看了這病人,只知他的抵抗力很低,年齡也輕,氣管也弱;當然我們今天知道這是『愛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他過了幾個禮拜就死了。

過幾個禮拜又有同樣的病人進了醫院,過幾週又另外一個,連續有五個這種病人,當下覺得這個現象,對人很有意義也很重要,從科學角度就決定要研究這個問題。因為在書中找不到這種病例,就知道這是『新的疾病』,還發現這個『疾病』將病人的抵抗力降至最低,這是最奇怪的地方,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也非常重要。

對談人何日生(左)推崇何博士的「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在整個世界上的巨大貢獻。(攝影者:林月美 報導: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0/12/21)
那時只有這五個病人,當他決心要研究時,很多人勸他不要浪費時間,那是不簡單的,是怪病。但何博士覺得這非常重要,在這關鍵點上,他下定決心研究,這就是他的信念與執著。1983年發現『愛滋病毒』起,到1995年了解了愈多,但仍沒什麼有效療法,科學有進步,醫學卻無進展。1996年發現病毒進入人體變化快速,單用一種藥無法對抗,何博士嘗試用多種藥來治療,才有了『雞尾酒療法』誕生,能在幾個月時間,把病人的病情控制住。

『愛滋病』發現後,沒幾年就變成全世界的大問題,特別是非洲。何博士說,『雞尾酒療法』雖可控制病情,但最需要的是『疫苗』;看看統計數字,每年感染人數在二、三百萬人,算一算每天有七千人感染。

何博士已進行『愛滋病』研究近三十年的,他強調該病治癒性低,預防工作更顯重要。而他面對枯燥的研究工作,以及龐大問題與壓力,是如何堅持不懈、鍥而不捨?何博士提到父親『身教』影響很大。

勇於進取 父親顛沛身教

何博士一直覺得父親很偉大;個人傳記《悲欣路》裡,述說著何大一家族的故事。父親何步基,在江西省新余市出生,從小就是好學生。由家鄉小學、南昌中學,唸浙江大學時碰到二次大戰,輾轉由杭州回江西南部又到貴州,替當時的美軍翻譯。1947年到台灣,在宜蘭女中教書一年,調到彰化女中,和自己的學生結婚。1952年何大一出生,1957年父親至美國留學,與父親分開八年。

父親的生命歷程前半生真的很辛苦,後面情況穩定好轉。何博士得意的說,父親到美國學習電機工程,是位成功的電腦專家,開發出的漢語輸入法與四角碼。

父親是用照片看孩子們長大,自己則用照片看父親愈來愈老。在他讀幼稚園時,父親就離家,與父親分開八年後再相聚,當然需要一段時間調適,何博士回憶說,當時父親要他們幾個月內,就必須把英文學好。

何博士認為,父親是以「身教」來影響他。何發言人稱讚何博士的父親具備了膽識的進取心、學習的熱情,對家庭、科學對事的責任感,這三點在何博士身上也都印證了,才讓何博士能以科學家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為人類福祉創造發明持續努力。

You do what you should do, not what you could do.

何博士更自豪的說,「科學就是我的生活、宗教、嗜好」,「科學就是喜歡做的事」,他將生命、信仰、興趣融合一起,因此有強大的熱情,做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事;因為找到自己的興趣,所以有源源不絕的熱情,可以不畏挫折、失敗,也才能愈挫愈勇。

近百位醫師、檢驗師、醫學機構成員,前來聆聽何大一博士分享。(攝影者:林月美 報導: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0/12/21)
何博士還表示,教導孩子跟隨內心的力量,在某個領域,才能有所成就。現在孩子所處環境都過於安逸、舒適,易於滿足,缺乏挑戰性,容易劃地自限,或囿於現狀,無法從全球、整體遠觀,要激發挑戰不同課題,尤其生活經驗很重要。

他勉勵年輕人要設定目標,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只做可以輕易達成的事。(You do what you should do, not what you could do.)『could do』是能力可以做到,『should do』是挑戰應該做的事。何博士表示自己隨時面對失敗、挫折,這些是邁向成功的墊腳石,通常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好的機會。

何博士還把愛滋病毒視為『可敬的對手』,就像打網球一樣,一來一往;雖然目前還未贏,卻仍想方設法要打敗它。這幾年專門研究『疫苗』,就是希望將病毒侵入的第一個『大門』關閉,讓病毒無法入侵細胞,這是很好的預防及治療,成功的機會很大,路很長,但很有把握。

南非慈濟人  無私擁抱照料愛滋患者

現場一位先生問何博士愛滋病帶原者,服藥後會有副作用,嘔吐、腹瀉等,如何說服病人乖乖吃藥?

何博士說起天天吃藥,要病人乖乖吃藥真的不簡單,吃一天、二天容易,但要持續二十、三十年不容易,但每種藥都有副作用,現正研發新藥三種併成一顆,一天一次,也仍有一點副作用,未來考慮每月打一針或每星期,這些都是長期努力的目標。

郭小姐提問,未來有否減少外來治療,提高體內免疫力及加強教育等著手,是否可達到預防的效果?

何博士回答免疫系統之激發,只是阻擋病毒入侵,抗體無法殺病毒;民眾的教育真的很重要,『預防來自觀念』。何日生提到南非祖魯族志工在照顧愛滋孤兒,真的做到賣衣買米,餵食、洗澡等,研究與慈善同等重要。

此次觀眾有醫生、檢驗師、醫學機構成員,周楊仁先生也提出自己親身至南非看到愛滋病患的病苦,呼籲大家以慈悲心共同利益社會,慈善、醫療能並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如娥 台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0/12/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