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下的一本經 家好月圓

2012-12-08   | 吳秋瓊
大愛電視臺大愛劇場12月9日起推出《家好月圓》。(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提供)
人生總會有滿天陰霾之時,家庭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楊中喜的人生故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大愛電視臺大愛劇場2012年12月9日起推出新劇《家好月圓》,以慈濟志工楊中喜的故事,闡述「親情」這門課題。

兩條支線重疊出戲劇人生

「親情是永遠的功課;不論是父母、夫妻、親子、手足、婆媳,凡是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出了問題,這個家庭就不免要陷入爭吵的風暴之中……」大愛劇場《家好月圓》製作人江豐宏表示,就算是劇情描寫的「壞關係」,往往也只是觀念、立場、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磨擦;缺少溝通的習慣,即使一堆相愛的人聚在一起,仍然會產生負面的發酵作用。

江豐宏指出,從楊中喜的角度來看,他從小看父母爭吵不斷,起因永遠和金錢有關。母親是貧窮家庭的養女,父親則是招來的贅婿;雖然在木材工廠擔任磨鋸子師傅,但收入有限,加上為人海派講義氣,又喜歡幫助朋友,後來又因孩子生病龐大的醫療費,更讓家裡經濟雪上加霜。少年楊中喜不忍父母辛苦,初中畢業就主動放棄升學,想早日賺錢幫忙家計。

家貧,讓楊中喜個性沉穩早熟。從父母謀生的方式,他看到做生意才有賺大錢的機會;於是,他拿了母親幫他存好的資本,承租游家大姊的房子,做起瓦斯行生意。江豐宏表示,故事從一開始是楊中信與游素蓮各自的少年時期,分別以兩條支線發展,直到瓦斯行才重疊在一起,這也是楊中信與游素蓮相識的起因。

成年之後的楊中喜由尹昭德飾演,主要是考量本尊溫文儒雅的學者氣質,與尹昭德的形象不謀而合;女主角由兵家綺飾演,則是看中她性格直率,說話有氣勢,與本尊頗為神似。男女主角不論外型或性格,都形成高度反差與對比,不僅符合真實,也更能產生戲劇表現上的趣味。

不同心境造就不同命運

來自教養方式完全不同的家庭,楊中喜與游素蓮究竟是如何產生情愫,又如何攜手走進婚姻?幕後的重要推手其實是游媽媽。打從楊中喜承租游家大姊的房子開瓦斯行,游媽媽就非常中意他的個性與人品。

兵家綺(右三)飾演的游素蓮,是個有主見的女性。(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提供)
1960年代的南方澳,一手打理家務還要經營撞球間,可非等閒角色可以勝任;飾演游母的馬惠珍笑說,應該也稱得上精明能幹的女人吧!但是,嘴硬心軟的直率性格,多少也遺傳給女兒了;比如,明明是關心丈夫身體、想勸丈夫不要喝酒,嘴上卻說:「你再喝!倒下來看我會不會理你!」

後來,丈夫中風;她一邊要看護,一邊要做生意,根本無暇照顧有腫瘤的女兒。於是,她送女兒去接受更好的治療,一有空也不辭辛苦去探望,一心只盼女兒養好身體,早日嫁個好人家。哪裡知道女兒的視野不同,心高氣傲,硬是要升學;擔心女人書讀太多會嫁不掉的母親,卻早早就選好女婿人選了。

雖然看好楊中喜的人品,但游母也不是隨便就會把女兒託付出去的人。她看出楊中喜是真心喜愛游素蓮的性格,認為她是很有想法的女性;當他聽到游母反對女兒到臺北求學時,楊中喜還主動向林母表示願意資助學費,讓她追求夢想、完成學業。「這樣的男人將來會疼愛我的女兒,會包容她的脾氣,會守護她的幸福。」游母心想。

即使他習慣聽從素蓮的看法,也並非外人認知的怕老婆,而是真心欣賞妻子的見解;反倒是素蓮在婆媳關係的挫折下,把情緒轉嫁到丈夫身上了。這樣持續的磨擦,終於讓兩個原本相互欣賞的人,因為少了溝通而愈來愈看不清彼此了。

相較於游母八面玲瓏的性格,楊母的性格則是典型的臺灣傳統婦女。她雖然幫著先生擔起家計,但心裡委屈時,嘴上也會罵老公沒出息;舊社會大男人主義的楊父,哪裡能忍受妻子的藐視,也造成夫妻間的摩擦與衝突。

對比兩家父母的相處,楊中喜與游素蓮的性格也非常不同。兩人同樣從小寫日記,買同一種款式的日記本。面對大海時,楊中喜大喊著「我一定要賺大錢」,覺得未來的前景像大海一樣遼闊、充滿生機。

游素蓮則受病苦折磨而心生憂鬱;加上同年好友病逝,更讓她隨時深陷在自身也即將死亡的恐懼中。面對大海,她哀嘆自己的病痛不知何年方能痊癒,人生自此全無希望可言。為了治病,她被母親送離家鄉、寄身陌生的地方,少女內心的孤寂與憂傷,無人可以訴說,也只有透過日記書寫,才得到稍稍的紓解。

劇中也會以本尊日記寫的內容進行敘述,從真實的文字轉換成影像的口白,這也是非常可貴的歷史紀錄。江豐宏表示,即使同樣面對大海,但因為每個人內在的投射與想法不同,人生自然也就不同,這也是〈家好月圓〉希望帶給觀眾的提醒。

觀念不同 擴大問題

在少女時期因病休學的游素蓮,人生曾經長期處在恐懼死亡的狀態;或許是這段經歷,造就她坦率的性格。加上她自我意識強、作風明快,常讓人感到咄咄逼人的壓力;再加上教育程度高,強勢的溝通態度也容易使人誤會是優越感作祟。林林總總的溝通不良,常令她因為不被瞭解而感到委屈,對於許多生活上的小事也更容易鑽牛角尖。

飾演林中信的吳鈴山(右一)表示,不同於大哥(右三)的穩重木訥,林中信的性格比較靈活,交遊廣闊,兄弟感情非常緊密,有時連兩人的妻子都會吃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提供)
尹昭德表示,儘管對妻子一向採取隱忍退讓的態度,但還是會有讓溫和的楊中喜也忍不住發怒的時刻。一次,小夫妻帶著新生兒回蘇澳看父母;粗心的楊中喜忘了帶奶粉,游素蓮上街買,楊母則擔心媳婦對路況不熟,隨後也跟著出去,卻在路上遇到鄰居太太問楊母要去哪?楊母答,「去買奶粉。」鄰家太太接著問,怎麼不餵母奶?楊母只是隨口回答:「阮哪知?媳婦受高等教育的,思想較不同啦!」

這句話被游素蓮聽見了,氣得奶粉也不買了,衝進門,二話不說,抱起孩子就要走;楊中喜一問原委,才知道又是閒話引起誤會。他深知母親並無惡意,但妻子不聽勸,當著父母的面板起臉孔、甩頭就走,楊中喜只好悻悻然的跟著回家,也因此引起夫妻間的爭吵。

以楊中喜的立場來說,為人子女,縱使有萬般委屈也不能對父母無禮,這是他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但以游素蓮的立場來說,婆婆不問她無法親餵母奶的原因,卻跟著外人訴說媳婦的不是,對她不僅是一種藐視,也根本沒把她當成自家人。

木訥性格 勇於承擔


飾演游素蓮的兵家綺認為,楊中喜的個性,說好聽是老實古意,但其實寡言木訥,凡事都往肚裡吞,與他溝通常常感到非常無力;加上他報喜不報憂的個性,很多問題若及早提出,可能有機會得到改善,他卻悶在心裡,讓游素蓮只能乾著急。可以說,楊中喜的沉默,對凡事要求完美、事事講求公平的游素蓮而言,簡直是一種折磨。

以現代女性的視角來看游素蓮的處境,兵家綺十分同情,覺得她是一個生錯時代的女人。她原本可以在都會的外商公司上班,卻因為愛情而嫁到宜蘭鄉下;不僅與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不同、婆媳觀念不合,再加上夫妻性格不同,大家庭住在一起又缺少小夫妻生活的親密感。對游素蓮來說,光是應付日常瑣事,就已經是很大的衝擊和挑戰。

尹昭德認為,楊中喜習慣隱忍的人格特質,其實也讓自己吃苦了。他一心希望照顧家庭、孝順父母、友愛弟妹,希望賺很多錢,讓家人可以過幸福的生活;進入慈濟時也勇於承擔,即使得了罕見癌症,最後還將自己的大體捐出去,是無私奉獻的個性。但也因為如此,他的人生過得並不輕鬆。雖然他有許多值得被所有人學習的正面典範,但面對妻子與母親之間的磨擦,如果可以做為兩個愛他的女人的橋梁,這個男人應該會更完美,人生也會更圓滿。
「家好月圓」是每個人都期待的;只要家庭和諧,少了不必要的紛擾,抬頭看天時,每一天都會是月圓的心情。

(文:吳秋瓊 本文摘自《大愛之友》)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