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人生不要變水泥

2013-01-03   | 黃毓珍
王文華先生分享他的人生經驗,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勇於改變。(攝影者:施秀蔭 地點: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2/12/08)
著有《蛋白質女孩》、《61 × 57》、《史丹佛的銀色子彈》等暢銷書籍的作家王文華,應邀於2012年12月8日在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心靈講座主講,以其著作《創業教我的50件事》,分享他的人生觀。

每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

王文華先生走入觀眾席,講了一則笑話消遣自己,又說了幾則故事,請大家從中尋找不同故事的共同點。

首先,王文華提到自己曾經是某MTV的董事長,但是他發覺位階再高,都沒有在史丹福大學念研究所時,那種年輕的熱情和創意。於是,他毅然回台,投入公益事業。

接著,他提到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中,曾提及十七歲時讀到的一則格言:「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終會找到人生的方向。」而每天早上,王文華都會攬鏡自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那我要做些什麼?當我多天都得到『沒事做』的答案時,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說完這兩則故事,王文華請在場來賓分析這兩個故事的共同點。有的人說,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有的人說,是在時機點做了改變。王文華說,其實這都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一切都是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對自己而言,「就是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勇於做一些改變。」

透過專業經營 讓公益理想永續

因為作公益,王文華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他與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都認為,若公益光靠捐贈而缺乏商業模式,其實難以永續,所以他們一起努力推動「社會企業」的思維。

王文華先生走入觀眾席,講了一則笑話消遣自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攝影者:施秀蔭 地點: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2/12/08)
何謂「社會企業」?就是經營公益事業,但是卻也要以營利為目的。而營利的目的在於這個事業,能夠自給自足並且獲利,進而幫助更多社會企業。如「喜憨兒烘培屋」,就是透過一群專業烘焙、烹飪技術人員的協助,讓弱智者在生產過程中,自己學習成長、自食其力,也讓產品符合市場的要求與期待。

王文華又提到「微熱山丘」鳳梨酥,以高於市價,收購原本不討喜的土鳳梨,透過專業行銷,讓鳳梨酥變得熱銷,現在產品不僅行銷國際,也幫助農民生計。

王文華說:「這些例子,提醒我們不要受傳統的束縛,要打破框架,不斷創新,就有新的契機。」

突破「安全感」 做有質量的水

此回「心靈講座」的對談人余宜芳,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執行副總編輯,也是《創業教我的50件事》的編輯。她問王文華說:「書中提到人生要做水,不要做水泥,可是一般人都習慣處於水泥式的安全感裡,我們要如何去克服像僵化的水泥?」

王文華說:「一般人習慣處理安全感的環境是很正常的,現在年輕人一畢業就急著創業,沒有經過好好思考,反而容易失敗受挫。水的特性就是容易接受環境的變化,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任何的改變,都要先培養堅實的內涵,也就是要先有實力,再來做改變。所以鼓勵大家要做有質量的水。」

最後,王文華回應現場來賓提問時談到,「希望大家多閱讀。」王文華說,現在的閱讀形式非常多元,有書本、有電腦、電子書、手機,都可以隨時閱讀。而且閱讀是長生不老的方式,從書中可以同時過好多人的人生,更是幸福與成功的泉源。【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毓珍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2/12/0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