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話題 談「清修士」
2013-03-07 | 林晴怡在臺灣花蓮,有一群年青人選擇這樣的生活,他們說自己不是頭腦壞掉,而是找到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方向。為此,他們承諾終身不婚嫁,白天投身於志業工作,晚上回到靜思精舍與常住師父同作息。
年輕 創造生命價值
天下文化出版《讓世界和解》一書,讓大家得以認識他們,也在2013年2月23日於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舉辦心靈講座,由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與書中兩位主角─慈濟清修士葉秉倫、黃晟祐對談。
雖是上班日,仍有一百六十餘人熱情參與,其中不乏年輕的面孔。兩位主角在成為清修士之前,都曾是海外慈青(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員,而此書中,除了清修士,也有許多慈青的故事,所以吸引了年輕族群前來聆聽。
一開場,林天來就以個人際遇做引言,鼓舞了臺下的聽眾,他說:「我二十三歲到學校當工友,因為很喜歡閱讀,成了全校借書最多的人。後來有機會當圖書館員,在拿到鑰匙的那一刻,我好高興。那之後,我依然做很多不是職務內的事,也決定這一生,要做一個高度被利用的人。」
二十九歲的林天來,由故鄉花蓮到臺北,在天下文化擔任倉庫管理員,高工畢業的他,憑著熱情和努力,不到四十歲就接下總經理的職務。這樣的經歷,讓他格外想鼓勵年青人:「年輕真的非常重要,代表希望、想像、謙卑和學習。嚴長壽,二十三歲在美國運通當收信小弟,二十八歲當上總經理;證嚴法師,二十六歲出家,二十九歲創立慈濟功德會。我今天來,是想藉此機會與年青人學習。」
見世俗顛倒 投身志業
對談一開始,林總經理問了一個大家共有的問題:「你們為什麼會成為清修士呢?」
曾在澳洲擔任執業律師的葉秉倫說:「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是現在?我會回答,不然什麼時候做呀!要趁我們健康,可發光發亮的時候把握去做。」
當年葉秉倫看著事務所的中年合夥人,儘管收入令人稱羡,但健康、家庭頻頻出問題;而年輕的同事,對工作多所抱怨,卻繼續做下去。二十多歲的葉秉倫內心衝突,他問自己:「大好人生,你在做什麼?」
曾是慈青的他,看見人生顛倒的現象,決心離開,回到臺灣投入志業。「當清修士可以將事業、志業、家業整合成一塊大餅,我們沒有另一半和小孩,任何時候上人有需要,我們就走遍天下。因為抱定為天下人做事,所以把眾生當成至親。」
清修士們各個學有專精,又全心投入,葉秉倫笑稱自己是「上人的特種作戰部隊」。稱特種部隊真的不誇張,因為除了投身志業四處奔走外,在精舍的生活也是磨練,沒有空調、天未亮就起床、用洗衣板洗衣、學做菜、被蚊子叮咬還要感恩有機會佈施。這樣的日子卻讓葉秉倫覺得很踏實,物質生活很簡單,但不覺得缺少什麼。
圓滿內在生命 奉獻天下
同是慈青出身的黃晟祐,十三歲到紐約就學,回臺前在IBM擔任工程師。「三十歲時我感到空虛,我問自己,人生是怎麼過的?發現最高興的部份是在做慈濟,但覺得生命好像還是缺少什麼。」
「回到臺灣加入志業體,當初是想『職志合一』,跟著生命中的另一半手牽手一起走。2010年底我去了巴基斯坦,深刻體會上人說的『拉長情、擴大愛』,我問自己,能去愛陌生人,為何不能追隨上人去愛全天下的人?」
九二一地震,是黃晟祐認識慈濟的初始,他從美國打電話回臺,告訴父母想回來為臺灣做點什麼,但當時身邊沒有能一起做的人。如今加入清修士,他很感恩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力量一起做事。
真實上人 就如您所聞
林總經理突發好奇,臨時加了問題:「您們這樣近距離地接觸證嚴法師,覺得她是怎樣的人呢?」
葉秉倫幽默地說:「我是律師,會說出證據。一年冬天,有位法師端了盆溫水想讓上人暖腳,上人婉拒。法師就一路追上人到書房,上人對他說:『全世界如此多人沒水喝,我怎麼可以把它拿來泡腳!』上人就是自己做到的,才會說出來,而且是契合現代,是最直接可以做到救世的方法。大家真的可以信任我,上人就像各位所知的。」
雖然曾經在天主教學校就讀,家人也往來寺廟拜拜,但都沒能說服葉秉倫去相信,直到在上人的身上,他看見,也篤定了。
黃晟祐也分享他與上人相處的例子,說明上人看見他身為工程師的執著性格,好幾次利用機會,提醒他處事應該因人、因事、因時做調整。
海外賑災 堅定走天下
談到在海外的經驗,葉秉倫難忘在北朝鮮負責冬令發放的經歷。「當時糧食危機,臺灣米禁止出口,只好跟泰國買米,跟東北買油,送到北朝鮮。但是後來油沒到貨,因為氣溫低,中國堅持要有鐵皮頂蓋的車來載才出貨。我還記得後來北朝鮮來運貨的那位先生,是冒著四十度高燒來的,還對我們直說感謝。」
葉秉倫感恩每個遇到的對象,因為都是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為何選擇這條路,也更發現與自己的生命價值是如此契合的。他分享了上人最近說的話:「挑起天下米籮,不會難,就三個字──撩落去(臺語,放手一搏的意思)!」他聽了好震撼!也以此鼓勵自己,雖然每天都跟善惡拔河,但淨化自己和旁人的心,就是一場值得去打的仗。
黃晟祐贊同地說:「對,就是『撩落去』!2010年3月我們去海地,因為災後的無政府狀態,非常的亂。為了要確保五、六十位伙伴和大批物資的安全,我們不斷地與聯合國維安部隊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要能圓滿,除了打通關係,更重要的是啟發他們的善。」
家人支持 義無反顧投入
這樣特殊的經歷,讓現場聽眾滿是感動,也想知道更多,所以提問時非常踴躍。也因為兩位都是來自優渥的成長環境,大家很想瞭解他們家人的態度。
葉秉倫首先感謝家人:「我父母,想都沒想到會又移民回臺灣。他們無條件成就我,我的生活是如此平安,更該把握當下的好因緣去奉獻。」
黃晟祐說,父親當初問了他,是否想清楚了,當他肯定地回答後,爸爸說了句:「好,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支持你。」就是這樣的信心,讓他義無反顧。
用心非用腦 時時提醒自己
在場有位女士目前已是社區志工,但因忙於工作,尚未進一步參加培訓。她問:「今天看到二位,真的很感動,但一旦回到職場,這個感動可能又不那麼地有力量。請問用什麼方法,我可以參加培訓,而不會改變心意呢?」
黃晟祐建議她:「現在閉上眼,想像上人說的『多用心』,然後把它包裝起來,放在心中。日後當被生活瑣事綁住時,閉上眼,將心中這個初發心拿來提醒自己。」
葉秉倫也分享他二十三歲上臺發願時的情況:「臺下掌聲不斷,但上人只對我說:『你要好好堅持你自己。』果真回到澳洲,心又被拉了回去。上人開示到最後常說『多用心』,為什麼不是說多用腦呢?因為用腦,你就還在原地踏步。上人當初要是用腦的話,也還是一位千金小姐呀!生命就在呼吸間,我們要為自己的慧命負責。」
青年後進 受益良多
林總經理說,他常在各地演講,也時常鼓勵年青人要走入世界,但有一回臺下有人舉了手說:「現在我要孩子走出房間都很難了!」不過今天,有許多年青人走進了這場講座,並帶著收穫回家。
慈青徐靖雯,一早特地從高雄北上。「休假時,我多半是在做志工,平日也與同事分享慈濟的理念,漸漸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我經常回花蓮當志工,但總感覺人生好像還少了什麼,今天聽了分享,更堅定我的心,覺得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我也要像學長一樣,發願成為清修士。」
同桌的張家鳳也是慈青,今天是在學姊的邀約下前來。「聽了之後,發現有很多的智慧可學習。最近生活上有遇到一些事,剛聽學長說,遇到問題時,要相信那份初發心,用耳朵看、用眼睛聽。我想,我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了!」
許志豪在簽書會後,向學長葉秉倫請益,兩人聊了許久。「我自己有一些想要堅持完成的夢,但路上碰到很多難題時,放棄的念頭就會產生。學長說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會做,難做的,果實更甜美。他建議我,要先很冷靜地看待自己所選擇的路是否正確,若是值得的,就不要再想太多,向前走。」
講座最後,林天來讀著上人在書中的序文,「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了, 我需要大家的力量,能看到這一群未來願意為天下承擔責任的慈青,真是讓我歡喜、讓我安心。期待慈青將善與愛的種子,傳播到每一個國家、就地生根,也期待一顆顆的種子,成為茂密的菩提林。當陽光遍灑菩提林,整個世界就跟著光亮了起來!」
此時,臺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就像是桌上朵朵綻放的向日葵。【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晴怡 臺北報導 20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