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變海綿 相信內在力量

2013-05-27   | 林詩萍
靜思書軒舉辦心靈講座,演講邀請《讓世界和解》書中人物蔡昇倫(右)、《為夢想單飛》作者尤虹文(左),兩位不同領域的年輕人與主持人倪銘均進行對談。(攝影者:張千里 地點:臺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3/04/20)
雖然是陰雨綿綿的午後,仍有一百八十位聽眾坐滿人文志業中心大愛廳。今日(4月20日)靜思書軒在此舉辦心靈講座,邀請《讓世界和解》書中人物蔡昇倫、《為夢想單飛》作者尤虹文,兩位不同領域的年輕人與主持人倪銘均進行對談,分享他們對生命價值的堅持、信仰與選擇。兩個年輕生命,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與轉折,卻不約而同用著最誠摯的方式,嘗試讓世界變的更好。

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

蔡昇倫,原本是百萬年薪的建築師,在三十歲時,放棄優渥生活,選擇做慈濟「清修士」。從建築師到清修士的過程,是不同環境,亦是不同的心境。十七歲時從菲律賓來台灣,曾到慈濟醫院當志工,體悟到貧富差距大,因而產生想要唸醫療建築規劃管理,期許自己將來能蓋醫院幫助人群。

主持人倪銘均提問:建築師到清修士是截然不同的,要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念?

蔡昇倫說:「自己原本是一顆很硬的石頭,經常會去碰撞到他人,進入慈濟之後,才懂得感恩與謙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都是在訓練自己的耐心及耐力,現在不會再像石頭般容易碰撞他人,自己已經變成一塊柔軟的海綿,更容易吸收上人的法水。」

一百八十位聽眾坐滿人文志業中心大愛廳,聆聽兩位年輕人的逐夢踏實。(攝影者:張千里 地點:臺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3/04/20)
蔡昇倫分享,當不同的聲音出現時,自己會多聽別人的想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後來領悟到,其實彼此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才會產生誤解。我們要能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起心動念要很謹慎,加上感恩與謙卑,這樣做會加深自己的信念,而且無時無刻都會是快樂的。

為夢想單飛 你也可以

尤虹文,哈佛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幾度和馬友友、帕爾曼同台,是國際古典樂壇正崛起的新星,卻總是謙卑待人。《為夢想單飛》這本書,是記錄自己從高雄單飛至申請上哈佛大學;她高中三年,一個人在世界另一端奮鬥學習的故事。

尤虹文分享,曾經到慈濟醫院當志工,關懷一位心蓮病房的病患,在互動中,她得知病患年輕時期很喜歡玩滑翔翼,於是她演奏一首〈飛翔〉的曲目給他聽。他瞬間忘了病痛跟著音樂一起哼唱,心隨著音符飛翔了起來,彷彿回到年輕時期,當下她有很深的感動,體悟到原來音樂是人與人之間心的連結。

從心出發 平穩向前進


「選擇做清修士不結婚,能夠百分之百專心地付出。」蔡昇倫覺得選擇做「清修士」,就如同在一個平穩的軌道上行駛,火車行進間規律的聲音,亦像是精舍裡規律的生活,人生有了正確的方向與目標,要更努力的跟著軌道走、往前走。未來更是期勉自己,能為上人挑擔、能蓋醫院助人、走入人群修行。

尤虹文說:「不須在意別人說了什麼,要相信自己,往內心去找能量。有了相信自己的能量,自己必然可以做更好的自己,遇到無助的時刻,反而才是能將能力發掘出來的時刻。」

「期待自己的故事,可以帶給臺灣的孩子啟發和鼓勵。期勉自己走過的路,能為臺灣孩子點一盞燈,讓想和自己走一樣道路的孩子們,有一條平坦的路可以走。」

倪銘均會後結語:「改變社會並不難,重要的是自己要成為那改變的第一個人。」之後就會有人跟著自己一起改變,期待大家都會是在社區裡、家庭裡、公司裡改變的第一個人,讓世界變的更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詩萍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3/04/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