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聯展 萬華張涼興師兄故事

2010-10-01   | 張玲菁 莊振東 洪綺伶
慈濟台北萬華區精進幹事張涼興師兄,是2010年北區慈濟人列傳九九聯展中,百位人物之一。
【張涼興小檔案】一九四一年出生於嘉義,為家中獨子,有一位妹妹。從小家境貧困,九歲喪父,和母親及妹妹相依為命,一九五九年全家遷居台北。一九六六年與出身望族的妻子結婚,育有一女二男。一九九五年受證為慈濟慈誠,法號惟徹,現為萬華區和氣隊精進幹事。

彩衣娛親老萊子── 萬華區精進幹事張涼興

初春的溫暖陽光沿路灑下,「又帶媽媽來散步了?」看到張涼興推著輪椅走進公園,在公園內活動的鄰居聚攏過來,閒話家常,「歐巴桑,妳真好命!天天來公園玩。」宋方祝張著乾癟無牙的嘴,咿咿呀呀地回應著,除了她的兒子涼興外,沒人聽得懂。

涼興母子高興地在公園邊小攤共嚐嘉義家鄉小吃——筒仔米糕,回憶舊時光。不熱就不香,太熱又怕燙了母親,涼興總是一匙一匙地吹著氣,用指背測過溫度後,才送進母親的嘴巴。周遭的人多嘴地說:「這樣的吃法,要餵多久啊!」涼興既感恩又感慨地答道:「母親辛苦地養育我幾十年,現在她老了,行動不便,我多餵她個幾十分鐘,那又算得了什麼……」

涼興九歲時喪父,母親靠著幫人煮飯的微薄收入養活他和妹妹。一杯米煮成三碗粥,經常是他們家僅有的佳餚,而母親總是望著這對心肝寶貝先吃飽後,再以剩下的稀飯果腹。

小小年紀、剛剛十歲出頭的涼興,無法像同齡小孩般地嬉戲、上學,而被迫提早進入職場,跟著師傅學習工藝技術。儘管他努力以赴,不但得不到溫飽,還要忍受老闆的拳打腳踢及老闆娘的白眼。

實在受不了老闆的責罰,在他十八歲的那一年,百般無奈地離開家鄉,來到台北繼續出賣勞力,洗碗工、油漆行學徒、咖啡廳服務生……等工作,舖陳了他年輕時的勞頓歲月。

母親宋方祝捨不得涼興一個人在台北辛苦工作,又擔心沒有人照顧他,也隨後北上,在涼興工作的油漆行幫傭煮飯,就近照料兒子。一九六○年,她結識來自山東的退役軍人宋聚九,他的正直、風趣,以及對涼興的照顧,深深打動了宋方祝的芳心,在得到涼興兄妹的祝福下,一九六四年,他們結成連理,宋聚九成了涼興的繼父。

涼興在台北經過三、四年的勞力生活後,約莫二十二、三歲的他,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滾滾紅塵的咖啡廳當服務生。錢來得太容易,就不懂得珍惜。涼興在朋友的慫恿下,染上了吃、喝、賭……等不良習氣,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荒唐生活,所賺的錢分文未拿回家。

在他二十五歲籌備結婚時,連喜餅錢都湊不起,還得在繼父的資助下,才能和出身樹林望族的周素梅成婚。新婚不久,大女兒美玲呱呱落地。這時,涼興的不良習氣依舊,經濟狀況仍是捉襟見肘,夫妻兩人終日為匱乏的生活所需爭吵不休。

「涼興,你要好好地做人,你都已經成家了,不可以再荒唐下去,要改掉現在不好的習慣。」繼父不斷地用愛鼓勵,終於喚醒了涼興。

參訪靜思精舍  醒悟調伏習氣

張涼興師兄細心推著母親的身影,令不少人動容。(攝影者:柳復中)
一九七六年,三十五歲的涼興,在跑單幫朋友的幫助下,做起了舶來品菸酒的生意,竟日到處取貨、送貨,忙得不可開交。工作雖忙,家裡的經濟狀況,自此總算穩定下來。

涼興忙於事業,經常早出晚歸,忽略了家裡頭的婆媳相處、小孩管教等問題。母親及繼父心疼涼興,總是盡量隱瞞,為的是,不讓涼興操心。

涼興與慈濟委員汪羿吟比鄰而居二十多年,一九八九年,他在汪羿吟的勸募下,加入慈濟會員。

侍母至孝的涼興,吃飯時,總是先幫母親夾滿整碗菜後再吃;行車時,如見車禍事件,一定會停下車,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路見被車輾斃的動物屍骸,都會將之清理掩埋。這些善行,看在汪羿吟眼裡,遂興起引薦他加入慈濟慈誠隊的念頭。

一九九三年,涼興被汪羿吟的誠心與耐力感動,加入見習慈誠行列,一九九五年受證慈濟慈誠。首次到花蓮靜思精舍的涼興,目睹常住師父們的親切、無分別心待人的作風,以及力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這般景象,迥異於之前他所接觸過道場的作法,讓涼興頗為震撼,當下決定,「這樣好的團體,我絕對不要錯過,一定要好好地做。」

由於一九九五年家有八十五高齡的繼父、七十五歲的母親,以及二十七歲腦性麻痺的長子需要照顧,還得兼顧店裡的生意,涼興只得選擇參加時間較有彈性的精進組。在一路陪伴、膚慰往生者家屬過程中,能將他們無助的心靈安住,讓涼興心生歡喜。

從助念、告別式中,他對人生有了另一種詮釋,因而改變了他衝動的性格,對家人處處包容,侍奉父母更加盡心盡力。

「老人家需要有人陪伴、聊天,才不會無聊,也才不會罹患老人癡呆症。」涼興常常和親朋好友分享他的人生體驗。每當繼父說他自己不行的時候,涼興隨即祝福他說:「伯伯,你能老,不能倒,一定得活到一百歲!」

繼父臨終 「希望下輩子再當父子」

宋聚九從六十八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雖然他的榮民身分,可以到某些醫院免費就醫,但涼興卻不惜自掏腰包,送他到其他醫院尋求更適合的醫生。宋聚九感念涼興對他的好,總是告訴鄰床的病友說:「涼興雖然不是我的親生骨肉,但他的孝順,有的人連自己親生的都做不到。」

「涼興,你從小生在貧苦人家,你這一生太苦了,我如果走完這趟人生,絕對不會再麻煩你半點什麼的……」九十五歲的宋聚九,看著涼興正在餵著腦性麻痺的長子吃飯時,有感而發地嘆道。

張師兄的行善行孝人生,不但侍母至孝又圓滿繼父歸根返鄉。(攝影者:柳復中)
「我和你四十幾年來的親情,我早就認定你是我今生今世的父親,我還希望下輩子仍再和你當父子。」二○○四年十月十四日上午,這對父子還在互訴心聲,下午,宋聚九就因年老身體機能退化,如睡著般安詳地往生了。

繼父往生之後,涼興將骨灰托旅行社帶回繼父的山東老家。當他接到來自大陸繼父後代兒孫的電話:「感激你讓我們一家團圓」時,他,圓滿了繼父最後的心願。

二○○六年,八十七歲高齡的宋方祝,飽受腰背刺痛而長期無法入眠之苦已有十年了。涼興雖然了解脊椎手術有相當高的風險,但他不忍也拗不過母親的苦苦相求,勉強同意動手術。術後結果,母親不良於行。涼興擔心母親再不走動,可能引致雙腳萎縮無力,就永遠再也站不起來。

「媽,再走兩步就好……很好,很好。」涼興很有耐心地鼓舞著母親。

「我走不動了……」宋方祝辛苦地移動著顫抖的雙腳,發出了聲聲的哀怨。

「好,好,坐下來休息一下。」涼興隨即將隨身攜帶的椅子,擺放在母親腳後,扶著母親坐下,「休息一會兒再走。」

就這樣,涼興每天半懇求半強迫性地帶著母親,亦步亦趨地沿著住家屋簷下走路做復健。

術後這段期間,涼興既要獨自照料母親,又得忙做生意,整個人瘦了一大圈。後來雖僱請外勞幫忙照顧,但涼興對於母親的生活起居,絕不馬虎,三餐一定親自餵食;尿布濕了,馬上為她清理,所以十年來未見褥瘡。

在這漫長的十年歲月中,除了有一晚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舖連鎖磚外,涼興不曾在外過夜,就只因為要多陪陪母親,多照顧母親。他就像古代「彩衣娛親」的老萊子般,即使已年過花甲,為了母親好,為了讓母親開心,可以歡喜承受一切。

抱著母親在輪椅與床第間移動時,體力的負荷對六十六歲的他來說是一大考驗,臥病多年的母親也有鬧情緒的時候,有時母親會冷不防地用力掐住涼興的大腿,痛得涼興只能咬牙硬撐。

「媽,再吃一口!」涼興端著碗輕聲說,宋方祝搖搖頭,突然「噗!」一聲,母親把口中的食物吐了出來,噴了涼興一身。他知道老人家久病心情不好,胃口比較差,默默擦掉身上和地上的穢物,抱著母親回房休息去……
(編註:張涼興師兄的母親,已於2009年告別人間)
※2010年北區慈濟人列傳九九聯展,9月9日~10月2日,於台北市松山聯絡處舉行。

(文:張玲菁 莊振東 洪綺伶)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