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珠兩岸扶貧累倒 「阿母」甘之如飴

2010-12-31   | 陳美玲
張貴珠師姊(右)滿懷熱心,學習「難行能行」的精神行走菩薩道。(攝影者:陳麗雪 地點:台中慈濟醫院 日期:2008/05/14)
台中慈濟志工張貴珠,1955年生於南投縣信義鄉,熱心助人的個性讓她成為多人心目中的「阿母」。不管在台灣或是隨著丈夫遠赴大陸,貴珠都積極把握因緣行善助人,讓海峽兩岸數百位貧童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張貴珠效法證嚴上人「難行能行」的毅力,不畏艱難走在人間菩薩道上的堅毅精神,實可為眾人的典範。

出身食指繁浩家庭 專長「當媽媽」

大雅共修處的佛堂裡,一年一度的照顧戶歲末圍爐,張貴珠雙手俐落的切著菜,嘴裡不時回應香積志工們傳來的問題,還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掌控整個廚房的動態,用心張羅的神情充滿了一種媽媽的味道。

問她為什麼對香積工作樂此不疲,貴珠說:「若家裡大大小小的成員經過一整天的辛苦後,回到家能有溫暖的熱湯、熱騰騰的飯菜得以溫飽,是最幸福的事了,而且能吃『同鍋飯』就是『同心』,所以我希望每位用餐的人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張貴珠對香積工作樂此不疲,希望每一位用餐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覺。(攝影者:陳麗雪 地點:大雅共修處 日期:2008/04/13)
張貴珠生長在龐大的家族中,一共有十五個兄弟姊妹,她排行第九。十三歲時父親就往生了,兄姊們因為讀書或嫁娶都不在家中,母親的身體狀況又不好,所以貴珠小小年紀就扮演起母親的助手,像個小媽媽一樣照顧著弟妹。

不止照顧家人,就連節慶時村子裡有人需要協助綁粽子、做糕點,貴珠也都義不容辭。踏入社會後,在一次上美容課時,老師要學員們填寫自己的專長,她也告訴老師說:「我只會當媽媽。」

雖然喜歡「當媽媽」,但是家務的繁重也讓她萌生逃避的念頭。於是,二十一歲那年貴珠就出嫁了,心想這樣就能脫離忙碌的娘家了。沒想到婚後肩上的擔子卻更重了,因為娘家的弟弟們到台中讀書,仍然由她來負責照料。「當阿母」彷彿是貴珠與生俱來的宿命。

父親家訓不敢忘 濟助學生遍兩岸

從小受父親「若有飯可吃,也要分一口給別人」的善念善行影響,讓貴珠二十五年前就持續在家扶中心認養貧童,希望幫助困苦的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張貴珠秉持慈濟精神,在各地進行慈善工作,彎腰為個案洗腳。(張貴珠提供)
二十年前,貴珠經由慈濟志工吳麗珍和王郁清兩位師姊的分享及介紹,被慈濟世界美善的故事深深感動,當下決定把握因緣努力行善。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募到了五十戶會員。張貴珠笑說:「我就這樣『莫名其妙』的開始當起了慈濟的幕後委員。」

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張貴珠必須隨著丈夫到大陸生活。剛開始張貴珠用個人名義來贊助貧窮學生,後來獲得當地認同,她找上福建省莆田一中的校長,表達幫助貧生的意願。

秉持著上人的法,張貴珠在大陸深耕慈濟,無怨無悔,雖然孤軍奮戰,卻仍保有駱駝的耐力和獅子的勇猛心。她一人身兼數職,無論是訪視、香積、教育或人文真善美……等,全都一手包辦;一則則濟弱扶傾的故事,從貴珠的筆下娓娓道來,再經由當地的報紙傳遞,感動了無數人。

做慈濟救自己 病床前感受溫馨

張貴珠並沒有料到,做慈濟,竟然救了自己一命。2005年美國發生卡崔娜風災,張貴珠從大陸回台灣後就投入勸募,五十九天當中,白天連著晚上忙著志業,連家裡的沙發都沒機會坐上一回。

長久累積的勞累,讓她的身體開始出現了心跳加快、無力、頭暈等警訊,但貴珠都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在莆田盲校教靜思語時,貴珠突然心臟病發暈倒,幸好緊急送醫,才保住了一命。她回憶說:「當天如果是路倒在外,恐怕就……」

住院十三天,由於先生必須上班,所以都是由當時她所關懷的孩子們來照顧她;貼心的舉動讓張貴珠倍感溫馨,也讓她暗自下定決心:「沒死,更要拼命做!」

過濾人間晦氣 日日散發溫暖

「慮晦」是證嚴上人賜給張貴珠的法號。剛收到皈依證時,她看著「慮晦」二字,卻打從心裡不喜歡。心想:上人,您是不是太忙了?應該要給我智「慧」,怎麼寫成「晦」了?

張貴珠到醫院關懷癌症末期患者,以上人法語來安撫病者的心靈。(攝影者:陳麗雪 地點:台中市 日期:2009/06/29)
後來,在慈濟一路走來,發現只要組裡的工作有問題,或有難解的疑難雜症,大家都會找她, 請她來協助關懷,貴珠這才發現,原來上人是要她做一個「過濾(慮)晦氣」的人哪!自己忘記將法號裡的「慮」字加進去了,「晦」字是「每」加上「日」,她終於領悟,上人是期許她每天當太陽,溫暖別人。

二十年的慈濟路,不管在台灣或是在大陸,張貴珠始終學習著上人「難行能行」的毅力,把握因緣即時付出。也讓自己得以走入別人的生命,寫下許多感人的篇章。而原本聰明高傲的個性,也因為進入慈濟而蛻變成以和為貴、縮小、謙卑、給人溫暖的「阿母」。

張貴珠期許自己:「做好委員的本分,盡力而為。聽上人的話,行上人的法,骨頭裡流著慈濟的骨髓,把責任擔好,上人就沒煩惱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美玲 台中大雅報導 2010/12/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