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鯤鯓三寶 再造黃金年華

2011-02-14   | 涂心怡
張林金治(左)、蔡玉梅、鄭陳青(右)、是鯤鯓環保站的老人寶,是環保站的三根支柱,她們從環保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攝影者 : 顏霖沼)
台南鯤鯓環保站站內最珍貴的是什麼?站長吳秋燕毫不遲疑地回答說:「我們家三個老菩薩啊!」

鄭陳青、蔡玉梅、張林金治,就是吳秋燕口中的「老人寶」。「她們是撐起這個環保站的三根支柱,環保站沒他們不行,比我這個站長重要多了!」

看見童心 堅持責任使命

清晨四點,天空中仍見幾許星光,蔡玉梅已經醒了。簡單梳洗整理後,蔡玉梅躍上腳踏車,四十分鐘車程來到環保站,時間不過六點半,她是第一個抵達的志工。

穿上圍裙、掛上口罩,順手再戴上斗笠與麻布手套,蔡玉梅拿起掃把,將環保站裏外仔細清掃一遍;完成第一階段工作後,蔡玉梅走往太空包區,扛起一個近一百五十公分高的太空包,裏頭放著滿滿的鋁箔包;個頭嬌小的她,拿起木樁先往裏頭擣,再疊上一層紙板,整個人站上去用力踩,「如果不放紙板,人站進去就拔不出來了。」
臉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冒出、滴落,鄭陳青沒有心思提手擦去,她得專心細數寶特瓶數量,每袋裝入四百支,不能少也不能多,這是老人家對細瑣事項負責任的堅持。(攝影者:顏霖沼)

環保站的另外「兩寶」—鄭陳青和張林金治,分別負責寶特瓶與玻璃瓶回收,她們關照好自己的區域後,就會走走看看。

鄭陳青見到一桶待抽取的銅線,馬上拿來美工刀俐落地削取外面的塑膠皮,再費力拔出紅銅線。問她為何不用機器輕鬆抽取,鄭陳青搖搖頭說:「以前有用過,但一些較細的銅線會被攪得粉碎,我就把那台送走了。」

張林金治則是拉來一張小椅子,將散落一地的報紙一張張鋪平、折疊方正,再用粗繩一落落綁好。個把鐘頭過去,原本滿坑滿谷的報紙化為一捆一落堆疊整齊的小山,她才心滿意足地繼續尋找下一個工作。

「老人家的責任心重,讓每個人負責照顧一區,她們會很盡力;把事情做好了,也會很有成就感。」站長吳秋燕笑說,這群老人家很認真,「她們把環保站打理得乾淨、整齊,不會讓你覺得走進來是垃圾站。」

迎向陽光 步出退休恐慌

早年靠捕魚營生的鄭陳青,過慣了苦日子,勤奮愛賺錢的性格漸成本命,一直到六十七歲那年都還不認老;在長年素食的兒子堅持下,她才漸漸退出魚市場。

鄭陳青曾想過要去幫人挖牡蠣,即使每天幾百元也是收入,「但兒子不讓我賣魚,就是不希望我殺生,挖牡蠣就更不用說了。」鄭陳青苦笑著說,當兒女聽到她承諾不再賣魚時,甚至還群起鼓掌;生活花費也都來自兒女的孝心。

對生活經濟,鄭陳青逐漸釋懷,「老人花不了什麼錢,不需要賺那麼多錢;可是整天在家看電視,等吃飯跟睡覺,我實在受不了。」
體重輕盈的蔡玉梅俐落地跳上太空包,奮力將保麗龍杯踩壓緊實,以利收羅更多回收物,憑著長年累積的經驗,不花多少時間就能完成任務。(攝影者 : 顏霖沼)

蔡玉梅也一樣。她二十八歲喪夫、獨力帶大兩個孩子;回想退休時,兒子希望老媽媽能卸下長期辛勞的重擔,輕鬆過生活,但那一段輕鬆的日子,蔡玉梅可不好受。

「住的是公寓,門一關就只有自己一個人。認識的朋友平常都要上班,我也不愛逛街、不愛漂亮,無處消遣。」蔡玉梅連回想都帶著心酸語氣,「我有個同事辦退休時身體還很勇健,之後他成天在家裏看電視,不運動、也不跟人交際,退化得很快,才三個月就往生。」這樣的例子讓蔡玉梅感到害怕。

歡喜勞動 重建心靈價值

鄭陳青和蔡玉梅退休不久,終於禁不住身子長年勞動的習慣與渴望,走入鯤鯓環保站,「引」一份無薪卻能歡喜勞動的工作,也替自己「引」一份存在的價值。
六十五歲的張林金治是鯤鯓環保站中最年輕的老人寶。她動作俐落卻不馬虎,一張張零散又布滿摺痕的報紙在她手中,很快就疊成一捆捆平整的報紙山。(攝影者:顏霖沼)

張林金治也深有同感。六十五歲的她是這個環保站三個老人寶中最年輕的一位,年輕奮鬥的日子也不輸他人。「我跟先生做土木工程,二十幾年一天都沒休息過。一個月如果有三十一天,就領足三十一天的工資。」

如此打拚奮鬥,就為了讓一家七口搬出僅四坪大的小房間;等到如願買了房,孩子在職場上也上軌道了,她和先生就從工地退下來。不久她就來到環保站。

「很多人說自己老了、人生沒意思了。如果真的這麼想,那也該走了。」快人快語的張林金治話說得很直,但有她的道理,「我們要肯定自己老了很有用、還想要做什麼,這樣才有活著的意志力。」

問她有沒有期許自己可以勞動到幾歲?張林金治趕忙說:「想都沒想過,也不是我們可以想的。老天要我們勞動到幾歲,就要好好做,做到上天不讓我做為止,不要浪費生命。」

鄭陳青在一旁也附和:「到這個年紀,反而不希望人家把我們當老人款待,這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很沒用。」

台南環保志工大多數是老人,像吳秋燕這樣的青壯年寥寥無幾;二十七歲走入環保站,誓言不離開的她,如今已是四十有五。長期和老人相處,她很明白他們的心思。

「年輕人若限制老人家的活動,漸漸的,他們就真的什麼都不會做了。」吳秋燕說,老人之所以喜歡來環保站,就在於這裏有很多事可以做,「他們自己會拿捏分寸,如果真的處理不來,一定會開口請求幫忙。如果限制他們,反而做得不開心、不暢快。」

環保站裏的三個老人寶總是安安靜靜的工作,沒有吆喝、叫賣聲,也沒有是非的交談,只有瓶罐相互碰撞的輕響。她們手中的瓶瓶罐罐,外人不珍惜,當成廢棄物丟棄,但在環保站裏卻都是寶;一如她們自己也是寶:「環保站是我們老人的天堂,我們也是被回收的,感恩啦!」

(撰文:涂心怡  台南鯤鯓報導)
※本文摘自2011/01/25《慈濟月刊》第530期 )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