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 轉動輪椅環保人生

2011-12-16   | 葉玲亨 賴淑惠 蕭世婷 廖學信
在臺中市大里區內新菜市場擺攤賣麵的黃翠玉師姊(左),經由賣麵與鄰里互動,邀約大家一起來做環保、當志工。(攝影者:林炎煌,地點:臺中市大里區內新市場,日期:2003/07/08)
黃翠玉的「素食」麵攤,在臺中市大里區內新市場可是家喻戶曉,隨口一問,就會有人告訴你正確位置,這些市場的伙伴們,若不是她的會員,就是和她一起做環保的志工。翠玉常向認識的朋友說:「捐錢很好,若能做志工,那更好!要不要來試試看呢?」在她的鼓勵下,市場的朋友、客人,一個個成了環保志工。
黃翠玉回憶起加入慈濟的過程,直覺「因緣不可思議」。早期看到臺灣日報登載的靜思語,覺得每一句都非常生活化、很受用,其中一句「家境不富足心知足,即使睡在地板上,心也很快樂。」令她印象最為深刻。而在一次幫孩子買制服時,在店家桌上看到《慈濟》月刊,借回家閱讀愈看愈感動,發心成為慈濟會員。 

推動環保的幕後推手

1990年8月「吳尊賢基金會」在臺中市新民商工舉辦「幸福人生講座」。邱昇權得知母校舉辦講座訊息,載著同修(妻子)黃翠玉前往聆聽,演講中證嚴上人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將感動化為行動。」深深打動翠玉的心。

返家後,環保從自家做起,翠玉起初僅將家中可回收的物品分類賣掉,但覺得力量微薄。腦海裡浮現每晚八至九點,人人手提垃圾到定點置放的畫面,於是翠玉利用這一個小時,帶著口罩、安全帽,一邊害怕被鄰居認出,一邊忐忑地在垃圾堆裡翻找可回收的物資,雖然害怕,但是常常大豐收。
因為一碗麵,吳文輝在黃翠玉的鼓勵下,也開始環保回收的新人生。(翻拍自大愛新聞)


持續一星期後,黃翠玉覺得做好事不怕別人知道,靈機一動,她循著回收的宣傳單、廣告單上的地址,挨家挨戶按門鈴,除了宣導回收分類的觀念,請大家將回收物拿到她家,同時向鄰居說明整理變賣後的金錢,將捐給慈濟蓋醫院救助貧困人。

1990年代,環保剛起步,對於回收分類的種類、觀念認知皆不足,回收物集中在屋簷下,異味四處流竄,於是邱昇權和黃翠玉夫婦在社區辦茶會,宣導大眾分類的知識及環保的意義,從此屋前無異味,且分類確實、整齊有序。

黃翠玉於1996年1月受證慈濟委員後,在林阿純師姊的邀約下,承擔環保組長。有感當時回收數量越來越多,人員愈顯不足,於是希望有慈誠隊參與,後得大里區吳錫欽師兄鼎力護持,陸續有師兄加入,無形中增加許多力量。翠玉由點、而線、到面的努力推廣,成為大里地區推動環保的那雙手。

市場裡的環保志業

原在餐廳工作的黃翠玉,因要到醫院當一星期志工,老闆無法諒解而被開除。到醫院當了七天志工要回家前,黃翠玉不知未來該怎麼辦才好?

「你這麼會煮菜,也曾跟著爸爸賣了十五年的麵,不如自己去開一家麵攤吧!」正值無所適從之時,媽媽的一句話開啟他們夫妻人生的另一條路。1998年5月13日開始於臺中大里內新市場賣「素食麵」,除去賣麵的時間,夫妻利用收攤後開著車到會員家載回收物,傍晚返家開始分類,於是夜間環保在屋簷下開始推展。

黃翠玉的「素食」麵攤,在內新市場可是家喻戶曉,隨口一問,就會有人告訴你正確位置,這些市場的伙伴們,不是她的會員,就是和她一起做環保的志工。翠玉常向認識的朋友說:「捐錢很好,若能做志工,那更好!要不要來試試看呢?」在她的鼓勵下,市場的朋友、客人,一個個成了環保志工。

一根夾子跨越身體障礙

因為意外導致脊髓損傷患者吳文輝,就是因為到黃翠玉的麵店吃了一碗麵,並在翠
921希望工程義賣園遊會,料多味美的麵線糊極受歡迎,黃翠玉師姊(慮淳)忙著不停地舀著一碗碗的麵線糊。(攝影者:洪利當,地點:臺中縣大里市,日期:2000/06/01)
玉的鼓勵下,開啟了環保新人生。

「來這裡捧場,來這結緣,來來來,你要買哪一種?」每天早上七點多,吳文輝就會坐著電動輪椅來到內新市場賣彩券,賣完了彩券,就會開始做回收,只見他雖然雙腳不良於行,不過靠著一根夾子,就能輕鬆把地上的回收物撿了起來,證明自己也能垃圾變黃金。

坐在輪椅上的吳文輝,手明顯比別人短了一些,但是只要有一根夾子,做環保一點也不難,吳文輝說,「我變成很有用的人,還可以做環保,做這個志工,我心裡很踏實,變成很有用的人,可以做得更多。」吳文輝用無私的心,跨越身體上的障礙,他每個星期都會撥出兩天的時候,到慈濟環保站付出。

靠著環保肯定自己的人生,吳文輝感恩引他加入慈濟的黃翠玉,因為當初只是單純到她的麵攤吃麵,沒想到,一碗麵就開啟了與慈濟的因緣。黃翠玉說,「脊髓損傷的病友,只有腳的部份,沒辦法行動自如,其他他的手和腦筋都還很好,我們大里又有夜間回收,這個因緣真的很好,我就鼓勵他說來做。」

人間處處是道場,把握每一個當下,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都是成就菩薩的好所在。

{rtmp}20111216_20D09C5B-AC31-B50E-CF47-448BE95C1E72{/rtmp}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葉玲亨、賴淑惠、蕭世婷、廖學信 臺中市大里報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