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不抓魚 守亡夫的默契

2012-02-24   | 蒲怡呈
每天撿了又撿,望著海岸上的垃圾,翁春子師姊感嘆:「丟的人這麼多,做環保的人卻這麼少,愛惜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為了下一代子孫,我不能不做!」(攝影者:黃筱哲 地點:臺南市安南區 日期:2012/02/10)
「奶奶,魚被您抓回來,就找不到媽媽了。」孫子的童言童語,讓翁春子陷入了沉思,想想生活過得去就好,於是出海時不再捕魚。春子的轉念,孫子笑稱:「奶奶改邪歸正了。」

四草潮間帶 阿嬤撈垃圾

翁春子二十二歲時,經由相親嫁到四草漁村。婚後,她和先生白手起家,先生捕魚,春子則學習插蚵架養蚵補貼家用。

在海邊生活,夫妻倆常見到綿延的海岸有很多垃圾而感到難過。為了不想讓子孫以後生活在垃圾堆裡,所以每當先生開著大膠筏捕魚,途中只要看到海面上的垃圾就會隨手撿起;春子則會划著小膠筏沿岸撿拾垃圾,不管是在水上或水中的都不放過。

翁春子師姊手上拿著先生生前自創的「安全帽水瓢」,驕傲的說:「這是我同修邱軒做的,他真的很有智慧,懂得資源再利用,這水瓢真是堅固又耐用!」(攝影者:黃筱哲 地點:臺南市安南區 日期:2012/02/10)
愈撿垃圾愈多,春子感嘆每天怎麼都撿不完,尤其下雨過後,垃圾量更為驚人。翁春子也曾抱怨:「丟的人那麼多,就只有兩個人在撿,怎做得完?」只是深怕大海被垃圾填滿,環境每況愈下,所以抱怨歸抱怨,撿拾海上回收物,仍是她每天不可少的工作。

遵守和先生的默契 日日出航

2009年,先生罹患肝癌過世了,春子擦乾眼淚,試著坦然接受,不讓天上的先生擔心。儘管再也看不到那個駕駛著大膠筏在前方引領著自己的身影,翁春子就獨自一人,划著她的小膠筏在沿岸捕魚、撿回收。

一次,女兒們閒聊時常告知母親:「殺生不好。」勸戒母親不要再捕魚了,加上孫子的童言童語,於是春子收起漁網,但仍每天出海撿回收。春子相信,將環境維護好,是她跟先生的默契。

大膠筏笨重,春子一個人拖不動,所以平常都只能划小膠筏撿回收;每到星期天,兒子就會陪著翁春子,開著爸爸留下的大膠筏到出海口撿回收;對春子而言,這是履行與老伴的心願。

離出海口不遠的岸上,翁春子師姊彎著身子穿梭在石頭與樹林間的細縫中,將平時我們不易見著的垃圾一一掏出,將資源回收再利用。(攝影者:黃筱哲 地點:臺南市安南區 日期:2012/02/10)
多年來,春子夫妻撿回來的回收物,分類後會提供給漁村裡需要幫助的家庭,或捐給慈善團體。而後經由親戚介紹,開始繳慈濟功德款,也開始將資源回收捐給慈濟。

不識字 懂道理就好

因為不識字,春子總覺得自己比較「鈍」,學東西總是要學好幾次才會成功,以前總是告訴自己,只要認真做環保就好。但是在鄰居、家人不斷地鼓勵下,春子報名了見習課程,而家人為了支持她,媳婦會念《慈濟月刊》給春子聽,兒女們也幫忙記錄她參加慈濟活動的點滴,這些貼心舉動,是春子在慈濟路上最大的後盾。

回想過去捕魚維生所造的罪業,春子深感懺悔。也在靜思語:「不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中體悟到人生無常,所以她更把握機會付出。

春子夫妻倆以身作則的典範,產生漣漪般的效應擴散出去,感染子孫,讓子孫一同將這份善心、善行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讓善行延續不斷。

(文:蒲怡呈 臺南安南報導 2012/02/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