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邊教學 孩子教會我的事

2012-06-08   | 莊雅晴
李秀珠在學校教的是資源班的學生,因此不管是學生的課業或家庭狀況,她都會關心,而進入慈濟後影響著她對家長的態度。(攝影者:朱秀銀,地點:高雄市立明義國中,日期:2012/01/17)
床邊教學 孩子教我的事
「李老師,今天凌晨四點多,佑佑已經離開這個世間,感謝老師對他的照顧跟疼愛。」李秀珠的思緒與外界隔絕了三秒,當回過神時,鼻子一酸,眼淚迅速奪眶而出。這就是承接「床邊教學」的老師必須面對的慟!

床邊教學 體驗人生

因受大學教授影響,李秀珠工作有了收入後,便想回饋社會,當時腦海中想到的慈善團體就是「慈濟」。於是她開始繳功德款,從臺北調回高雄的她,也參與了「慈濟教師聯誼會」,一投入便是十幾年。許多慈濟志工看到她,時常對她的問候就是:「妳什麼時候進來培訓?」可是李秀珠認為,我當老師已經很忙,而且參加教聯會,協助課程設計,將美善的人文帶入校園就好,不必一定要受證當委員。

幾年前,李秀珠有機會接觸到「床邊教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大部分是重症的孩子,無法到學校讀書。她心想自己單身,時間容易掌握,比起有家庭的老師,是比較方便接下這份工作的。於是曾有那麼一整年,她幾乎都在陪伴床邊的孩子。

床邊教學的上課方式,跟在教室上課很不同,孩子的身體狀況影響著課程是否能進行。有一次她到醫院準備為學生上課,學生正在喝紫菜湯,才喝了幾口就跟媽媽說他喝不下,媽媽幫忙把東西收起來後,李秀珠開始為學生上課。經過半小時,學生跟在簾子另一邊的媽媽說:「媽,我要吐。」媽媽馬上拉開簾子,從病床底下快速拿出水瓢,推到孩子的胸前,「嘩啦嘩啦……」剛剛學生喝下的幾口湯,全沒了,身體也虛脫了。李秀珠拿水讓孩子漱口,協助孩子靠在病床上休息後,只能在他的床邊,說故事給他聽。
接觸「床邊教學」的學生,李秀珠時常要面對生離死別,學生的離去,讓她體會到人生無常,所以想要更積極付出。(攝影者:郭芳昆,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01/15)


孩子 用生命教育我

還有一次李秀珠在校外開會,因離高雄醫學院很近,她打算順道去看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的床邊孩子。要去之前,她撥了電話告訴孩子的媽媽即將前往探視,孩子的媽媽用很低沉的聲音告訴她:「孩子在加護病房,這次不太一樣……」李秀珠有點忐忑的問:「那個……,不是時常進出加護病房嗎?」她心裡感受到狀況好像很嚴重,會議結束,她就在醫院與家長一起等待探訪時間。

進到病房,她不敢相信眼前所見,孩子身上插滿管子,她幾乎認不出那就是她所認識的孩子,孩子的媽媽將臉貼近孩子的耳邊,溫柔地說:「如果菩薩來帶你,你就去;如果沒有,你要趕快好起來……」李秀珠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知道該說、該做些什麼。擦掉剛流下的眼淚,她沒個頭緒地也隨著媽媽跟孩子說:「佑佑,如果你還想留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你就要趕快好起來,因為老師也還想跟你講話……」一段話她講的顛三倒四,離開前卻不斷回頭跟孩子說:「老師會再來看你喔!你要加油!」

從高醫騎著摩托車回學校,一路上李秀珠邊騎邊哭,她第一次這麼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無常」。這個孩子從三歲半開始發病,直到他就讀國中的年齡,即使學校就在他家的對面,他就是無法前往上課。每次李秀珠跟這孩子說起學校的事,總是換來孩子羨慕的眼光。「老師,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上學。」雖然李秀珠用微笑為孩子加油,但她知道,這孩子根本無法去上學。

到加護病房探望孩子的隔天,孩子的媽媽用簡訊告訴李秀珠,孩子已經離開了。接觸床邊教學之前,李秀珠幾乎沒有面對過生離死別,當她到高醫的太平間看孩子時,停放在孩子旁邊的是一位阿嬤,她心想:「這麼小的孩子生命就到了盡頭,阿嬤的年紀大了,也會往生,生命有長有短,重點是生命當中到底充滿的是什麼?」

就是這些孩子告訴李秀珠,「老師您一定要認真努力,去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她體會到,長久以來心中無法釋懷於父母的「重男輕女」,根本不重要了,自己比孩子多活了這麼多年,應該要多花一些心力,去做更多利益人群、淨化人心的事,才不枉費自己的生命。
趁著假日回家,李秀珠還是會幫忙洗衣服,不再跟哥哥做比較,而是覺得這是她忙碌之虞,少數能為家裡做的事。(攝影者:洪秋燕,地點:高雄小港朝德街,日期:2012/03/17)

父母 用自由養育我

受證後的李秀珠,在社區承擔教育功能幹事,與慈少(慈濟青少年簡稱)課務的工作,生活更為繁忙,以致無法時常回家與父母相聚,這讓她在發揮生命良能中,有那麼一點點的缺憾。

李秀珠從小就覺得自己來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因為母親本想生下李秀珠的哥哥後,再生個男孩,沒想到卻連生三個女娃。「秀珠,吃飯前先去把衣服洗一洗!」「哥哥,手洗一洗,準備吃飯囉!」母親的觀念裡覺得,男生要養家,女孩要嫁人,對待的方式當然會有不同。

這樣不平等的待遇,讓李秀珠心中一直存疑:「男生跟女生為什麼不一樣,我們的能力沒有比較差,可是為什麼待遇都不同。」她不能認同父母這樣的態度,開始工作後,更時常用老師的口吻,試著跟父母溝通這樣的觀念。不免讓家庭的氣氛陷入低迷。

一場教聯會的培訓,李秀珠在慈濟花蓮靜思堂的課程中,聽到關於孝道的演講,內容講述了人生如何無常。一邊聽講她一邊拭淚,下課後,她馬上打電話回家,聽到父親接起電話的聲音,她開口就說:「爸爸,我愛您!」她父親一頭霧水,還以為李秀珠發生什麼事了,她連忙解釋:「沒有啦!是慈濟規定每一個人都要打電話回家跟爸爸媽媽說『我愛您』,慈濟的老師會在旁邊聽。」李秀珠不好意思跟爸爸說是自己要打電話回家的,隨意編個理由,化解保守民風下的不自在。接著她也請母親來聽電話,親口跟母親說了「我愛您」,三個人就在兩地都哭了起來。

李秀珠知道,一直以來都會比較父母給自己的愛與哥哥不同,當她在慈濟有機會為人群付出後,反而覺得重男輕女沒有不好。哥哥因得到父母太多的關注,必須照著父母的規劃發展;而自己的努力雖然沒有得到支持,卻也沒有受到阻礙。尤其是有兄長協助照顧父母,讓李秀珠可以自在地四處嘗試不同的人生經驗,生命因此變得更精彩豐富。
看到床邊孩子的弟弟,邊看電視邊吃午餐,李秀珠(右)拿出慈濟月刊,告訴床邊孩子的阿嬤,大愛臺也有適合小朋友看的節目。(攝影者:張簡吉瑞,地點:高雄三民區堯山街,日期:2012/03/02)

善解 生命多份寬容

還未接觸慈濟之前,李秀珠覺得「教書就只是教書」,如果家長生下孩子不好好陪伴孩子,她就會化身為「正義的使者」,與家長據理力爭。曾經,她對患有自閉症學生的母親,將孩子交給阿嬤照顧非常不諒解,在一次學生的母親到學校時,李秀珠將這位母親訓了一頓,「你怎麼可以把責任都推給阿嬤?!」當時那位母親雖然感到很抱歉,卻沒有多做回應。

接觸慈濟後,李秀珠時常與慈濟志工共事,因為對慈濟人文禮儀有時不太清楚,慈濟志工總會耐心分享並善解她的過錯;而李秀珠聽到證嚴上人也曾說:「一個杯子有缺角,但是妳不要從那個角度看,其他方向看它還是圓的。」她想起,當時訓誡那位母親很不應該,孩子在學校只有三年,但媽媽要照顧一輩子,她需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當養育的後盾,如果當初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多一份善解,事情的發展也許會不同。

現在,在學校也接行政工作的李秀珠,時常要到校外開會,會議結束後,她有時會利用中午時間,來跟床邊孩子的家長收功德款、敘敘舊。「阿嬤,秀珠老師來了!」床邊孩子已經往生,來開門的是學生的弟弟。因曾陪著阿嬤走過失去孫子的陰霾,李秀珠跟家長依然維持良好的互動。這一天李秀珠拿著麻糬與慈濟月刊來拜訪阿嬤,弟弟在客廳,邊看電視邊吃午餐。她拿起月刊跟阿嬤說:「大愛臺裡也有適合孩子看的兒童節目,像是《地球的孩子》、《呼叫妙博士》、《幸福聯絡簿》……」【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莊雅晴 高雄小港報導 2012/06/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