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裏的帳目 讓旅人甘願

2012-06-23   | 陳勤學
年輕歲月裏,常常一輛機車全省走透透,當郭仙河看到大殿裏黑板上功德款開始,他知道這是值得他把心安住於此的地方。(攝影者:潘賢聰,地點:花蓮靜思精舍,日期:2012/05/28)
年輕的時候,他很喜歡自己騎著機車環島之旅。在一次趁著環島旅遊之便,郭仙河拿著小姨子劃撥給慈濟善款的收據,按圖索驥的來到靜思精舍。當他看到大殿裏的黑板上,記載著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數字,引起他莫大的興趣,「哪有人把功德款記得那麼鉅細靡遺?」

1938年出生的郭仙河,認識慈濟的因緣很殊勝,因為多次造訪靜思精舍,他發覺在大殿裏黑板上的內容隨著時間而更新,但每筆功德款仍然清清楚楚。負責接待的師父們,像迎接家人歸來,那樣的熱忱和藹可親,讓他感受到溫暖。爾後的每次環臺之旅,到靜思精舍繳交功德款,已成為郭仙河行程之一。

形式改變 改開廂型車

郭仙河又到精舍繳功德款,會計人員看他每次大老遠的從高雄來,就告訴他:「高雄就有一百多位委員,請委員到家裡收功德款,好不好?」郭仙河不懂什麼是委員,但還是馬上說:「好啊!我會繼續繳,且每月繳一次。」環島一星期回到家後,林明雄師兄就來拜訪了。

有一天,郭仙河在家裡泡茶,正巧林明雄來收功德款,「林師兄,坐啦!喝一杯茶。」林明雄留下來喝杯茶,且把上人草創慈濟的故事,及委員是如何的護持及勸募,一一說給郭仙河聽。郭仙河聽後很感動,且看到林明雄是那麼認真收功德款,當下他馬上說:「我也要來領簿子來收款。」不知收了多久的功德款,郭仙河和太太郭黃金治於1997年受證,法號「惟穫」。

郭仙河(右二)年輕時很喜歡騎車或開車環島之旅,但加入慈濟志工後,開車載醫護人員到深山義診,開始另一種廂行車之旅。(照片提供者:郭仙河)
「郭師兄,你來開車載醫護人員去義診好嗎?」受證後,郭仙河開始另一種「廂型車之旅」,但不在是一個人,而是跟著高屏人醫會,且足跡踏過南部深山地區及窮鄉僻壤,如嘉義大埔,桃源高中村、屏東小琉球、車城等。

每當人醫會一到義診現場,部落的廣播器,重復播放著慈濟義診的消息。有些中風和老邁的人不良於行,被村人用板車或輪椅推了出來,醫生和護士往往放下身段,趨前幫忙。這些一幕幕動人的醫病情,常觸動郭仙河的悲心,讓他感動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雖像操兵 愈做愈歡喜

郭仙河仍然常往花蓮跑,但不是遊山玩水,而是開始做醫療志工,看另一種心靈之美。

當患者不知門診或病房在何處,郭仙河就陪伴他們前往。如果男病患吃飯不方便,郭仙河就餵他;若男患者不方便洗澡,仙河就以一種浴佛之心,幫他洗澡。「早期門診都會要求有一位男眾師兄,那位男眾大部份都是我。」郭仙河有點自豪地說。

每月到花蓮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的郭仙河,大部份在「輸送中心」,接到指示時,就馬上前往。「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承擔的,有人說這裏像是操兵。」(攝影者:潘賢聰,地點:花蓮慈濟醫院,日期:2012/05/28)
這幾年來,他大部份在「輸送中心」待命。花蓮慈院的輸送中心在三樓,它匯整及處理各樓層住院患者所需醫療行為的訊息,當有住院患者的檢體、報告或換病房等,郭仙河接到指示,就馬上前往。有時星期一至星期五,要坐在椅子上的機會不多,幾乎是走遍兩棟醫療大樓各樓層,「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承擔的,有人說這裏像是操兵。」郭仙河一邊說,想到別人這樣形容輸送中心,忍不住笑了出來。

已經75歲的郭仙河,身體仍然很健朗,當醫療志工已15年。在醫院裏看盡了老病死,他知道要好好把握當下,盡量付出,否則等到身體不行了,就是有心去做也沒辦法。

年輕歲月裏,常常以一輛機車全省走透透,當郭仙河看到大殿裏的黑板開始,他知道這是值得他把心安住於此的地方,即使喜愛自由,仍然非常甘願享受著這種「幸福」,直到永遠!【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勤學 花蓮慈濟醫院報導 2012/06/1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