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者不拒 一個都不能放棄

2012-08-15   | 沈能情
八年來,林璧瑜每天義務留校陪伴校內弱勢家庭的學生寫功課,因為她堅信「好命不如好習慣」,養成自動寫功課的好習慣,未來會受用一輩子。(攝影者:邱紹勝,地點:基隆市建德國小,日期:2012/06/20)
「噹、噹、噹!」下課鐘響,師生們踏著愉快的腳步,走上回家的歸途,原本生氣蓬勃的校園,頓時一片寂靜。這時有一群學生從不同角落,往相同的教室匯集,「璧瑜老師好!」不同年級的學生魚貫地進入教室,禮貌地問好後,開始安靜地作回家作業。

八年來林璧瑜每天義務留校陪伴校內弱勢家庭的學生寫功課,甚至因而無法全心照顧家庭導致家人的抱怨,因為她堅信在小學階段,學生養成自動寫功課的好習慣,未來一定會受用一輩子。

陪伴弱勢學生 培養寫功課習慣

1961年出生於基隆的林壁瑜,家中共有六位兄弟姊妹,排行老么的她因高職階段學會計學得很紮實,畢業後順利進入會計事務所工作,後來因無法適應職場的環境生態而離職,於1985年參加代課老師的考試。2004年原想請調至花蓮市國小服務但無法如願,而因緣際會回到基隆市建德國小任教至今。

回到基隆任教的林璧瑜即開始輔導班上學生於課後留下寫功課,最初只有班上同學及社區內志工的小孩。後來慈濟志工徐金蘭邀她參加訪視,看到原生家庭父母吸毒使小孩行為偏差,讓她非常心痛不捨;再者,基隆的林建清讓她看到一個原本無惡不作的人,都能因此進入慈濟變成手心向下的人,她心想一個小學生會有多壞?

基於幫助弱勢家庭的理念,讓學生能留在校園安心求學,學校輔導室及老師們,陸續引介校內原生家庭及學習狀況異常的學生進行課輔,林璧瑜說:「只要有因緣進來的,我都來者不拒。」至今接受輔導的學生人數約有三十名。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所以小孩很辛苦,對於這些孩子,老師應該付出更多的愛心及陪伴。因此,她決定奉獻時間陪伴,培養他們寫功課的好習慣,除了可以解決家長輔導學生功課的壓力,亦可降低學生交到壞朋友而被利用的機會。她說:「學生的問題應該留在學校解決,把學生趕出校園,未來會變成社會問題。」

全家關係緊繃 仍堅持不放棄

八年來,林璧瑜奉獻心力在學生身上,以致無法全心照顧家庭,對於婚後渴望家庭溫暖的先生陳宏達,早期還會主動進班協助,幫忙送晚歸的同學回家,後來轉而被動消極,夫妻常處於冷戰狀況,家庭關係更是緊繃。
林璧瑜(後站立者)除了平日教學之外,也灌輸學生主動關懷及感恩付出的觀念,期望為社會培育出有品、有德,為人群奉獻大愛與關懷的人才。(攝影者:邱紹勝翻拍,地點:新北市萬里區仁愛之家,日期:2008/10/11)


甚至女兒奕儒,看到媽媽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每天晚回家而無法料理三餐,常會埋怨媽媽。漸漸地,先生也不再送晚歸的學生回家,為了學生安全,林璧瑜必須自費叫計程車,並同車將學生分送回家後,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縱使面對各種壓力,但她仍堅持不放棄,她說:「我不忍心學生回家後,還需時時處於恐懼的情緒中。對於弱勢家庭的孩子適時關心互動,除了提供他們一個紓壓的管道外,也讓她們感受到自己仍然是受到重視的。」

靜思語導入教學 營造愛的環境

在小學階段,林璧瑜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穩人格教育及生活教育的基礎。因此,她除了要求班上同學做個有禮貌的孩子,每天進教室要彼此招呼外,甚至將「奉茶」當成每天的回家功課。她告訴學生說:「孝順不是長大後賺很多錢給父母,如能從小養成習慣,感恩父母的辛勞,就是一種孝順的表現。」

在校園,常可以看到林璧瑜帶著班上同學聯合其他班級,共同打掃彼此的清潔區域,而對於行動不便的師長,她會請同學主動打飯菜,以感恩師長的教導之恩。另外,她也將慈濟人文帶入教學活動,灌輸學生主動關懷及感恩付出的觀念,期望為社會培育出有品、有德,為人群奉獻大愛與關懷的人才。

此外,林璧瑜也透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社會新聞案例導入「靜思語」,讓學生學會反省、靜思,啟發他們心中的良知與良能。曾有家長反應,因為小孩脫口而出的一句「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當場解決夫妻間一觸即發的情緒。

林璧瑜表示,「靜思語」非常淺顯易懂,雖然不知道學生何時會用,但從小將善的種子紮根心裡,未來都可以成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智慧良語。「靜思語」教學除了讓林璧瑜營造一個「愛」的教學環境,進而也讓學生、老師及家長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

入經藏改習氣 家庭關係和諧

回顧慈濟因緣,林璧瑜表示,當時臺北永安國小的學生家長江桂雲,於2001年間邀請她參加「地球校園」的活動,並為她商借一套教聯會的制服,讓她參加在關渡舉辦的歲末祝福。

至此以後,證嚴上人的身影深深烙印在她心裡,她每天除了定時收看《靜思晨語》及《人間菩提》外,每年的寒暑假,全家都會驅車前往精舍,尋求心靈的依靠。林璧瑜說,記得女兒在她培訓前曾告訴她說:「爸爸培訓時穿西裝很好看,頭髮剪短很有精神,如果媽媽能穿旗袍更好。」當時女兒的一句話,成為日後她積極募款,進而於2006年參加培訓的最大動力。

「能進入慈濟是我們夫妻最大的福報。」林璧瑜未進入慈濟前,夫妻倆爭吵不斷,但透過學生家訪,她體悟到「屋寬不如心寬」,一個沒有愛的家庭,就算家財萬貫,「家」也只不過是個空殼而已。她也將上人的話聽進去,並隨時反省自己的身、口、意,從此夫妻間的衝突逐漸減少。
「能進入慈濟是我們夫妻最大的福報。」未進入慈濟前,夫妻倆爭吵不斷,但透過學生家訪,林璧瑜體悟到一個沒有愛的家庭,就算家財萬貫,「家」也只不過是個空殼而已。(攝影者:邱紹勝翻拍,地點:慈濟關渡園區,日期:2008/01/02)


女兒奕儒說:「父母走入慈濟,開始學會傾聽對方的想法並冷靜溝通,現在家裡都不會聽到吵鬧聲,反而多了溝通、和諧及歡笑,真的很開心。」先生陳宏達也表示,小時候因父親早逝,母親開雜貨店工作忙碌,常常都是一個人吃飯,原來渴望重組家庭後,能享受全家共進晚餐的溫暖,但在無法如願情形下,將怨氣移轉到太太身上,因此常起無謂的爭執。

參加《水懺》經藏演繹後,《水懺》經文不斷將他過往不願面對的習氣,一層層地掀開,他懺悔過往因為自己的小愛自私,讓家庭關係緊繃,反觀太太對教育的堅持及用心,自己又有何資格可以要求她。

家人為精神後盾 信心力量加倍

對於林璧瑜大愛無私奉獻的精神,全家都深受感動,先生後來又開始主動協助送晚歸的學生回家,讓她無後顧之憂,陳宏達說:「太太將小愛化為大愛,幫助社區內需要幫助的家庭,我做的只是讓她未來能在這條大愛的路途,可以走得更自在。」

陳宏達感恩地說:「太太雖然時常自謙沒有將家庭照顧好,但她八年來每天早上,她一定會奉杯溫開水給我,長久以來的以身作則,現在小孩從花蓮回家都會向我們奉茶,也懂得隨時關心他人。」

女兒奕儒也說:「媽媽多年來對學生的用心及對教育的熱忱非常不容易,現在我比較會用正面的角度去支持她,學習她堅持不退縮的精神。」對於全家人的支持,林璧瑜感恩地說:「有先生及子女的支持、陪伴,讓我的力量增加很多。」

落實人文啟發善念 愛的種子撒心田

教育是希望工程,也是慧命工程,林璧瑜八年來用愛陪伴弱勢家庭的孩子,引導其行為走向正軌並落實教育人文於教學上,啟發學生心中的善念,建立人生的正確方向。

曾經聽到一位老師說:「愛就是等待。」林碧瑜認為,教育是無法立竿見影,自己長期陪伴的學生,雖然大部分原生家庭的現況無法改變,但只希望在他們心中撒下善的種子,讓未來的每位學生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能情 新北市報導 2012/03/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