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沒學佛 引博士兒行經

2012-10-08   | 白如璐
法學博士魏端翔回到靜思人文擔任法務處長,圓滿了父親的願望。(攝影者:張國華)
「花蓮師父很偉大,你不要盲修瞎練,跟著這位師父,才是真正的修行。」1991年華東水災,來自河南的老榮民魏伯伯,看到媒體報導,證嚴上人不忍災民受苦難,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獨排眾議,堅決援助大陸同胞,讓魏伯伯深受感動,如此告訴剛從美國回臺灣的兒子魏端翔。

深研心經 厚值佛緣

魏端翔自1982年遠赴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攻讀法學碩士學位,因課業繁重,魏端翔倍感壓力,情緒低落,經過同學建議,開始背誦《心經》後,轉變了心情,課業也漸有起色,讓他十分好奇經文的真實義。

爾後,他無意中遇到上淨下空法師,當時對法師雖然一無知悉,仍上前詢問是否有為人講述《心經》,但淨空法師告訴魏端翔:「我住在德州,如果想聽經,可以去加州。」沒想到因緣如此奇妙,一年後,魏端翔移居加州工作,也繼續攻讀法學博士班。

儘管生活已安定下來,但想了解《心經》的心意不曾動搖,1986年魏端翔前往法雲寺,皈依上妙下境長老,也從此研讀印順導師的著作《妙雲集》,慢慢地才了解《心經》短短兩百六十個字,卻涵括了五蘊、十八界、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六波羅蜜等,從基礎佛學到大乘空性的種種道理,實為經中之王。

而那一年,回臺探親的魏端翔,聽到爸爸要他向花蓮師父學佛,認為爸爸不瞭解,因為自己在美也修習大乘經典《法華經》,並非如父親所說的「盲修瞎練」;但他不多做說明,也不知道印順導師和這位花蓮師父其實有著師徒關係,回首過往,魏端翔不禁感慨地說:「父親不信佛,卻非常讚歎上人,沒想到我一錯過了因緣,就是二十年。」

圓父心願 誠懇實做

2008年,年邁的父親身體違和,魏端翔放下工作,提早退休,返臺照顧父母,也一圓父親的心願——做慈濟,他聯絡住在同棟大樓的慈濟志工孫淑華,開始前往康復環保站,幫忙分類做回收。

回首過往,魏端翔不禁感慨地說:「父親不信佛,卻非常讚歎上人,沒想到我一錯過了因緣,就是二十年。」(花蓮培訓尋根團隊提供)
然而,一開始做環保,魏端翔坦言他並不習慣屈身在垃圾堆中,於是他請回上人的著作《真實之路》、《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後在家研讀,才了解到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一如父親所言:「身為佛教徒就應該幫助別人。」而做環保,正是此刻魏端翔能實踐助人的本分事。

「上人來看我了!」彌留之際,魏伯伯篤定地告訴兒子這份慈濟因緣不息,魏端翔承諾父親,將來有一天要做一名優秀的慈濟志工。他沒有辜負父親,在高雄外語隊何敏滄師兄的邀約下,承擔了高雄靜思堂導覽志工,也因慈濟為莫拉克風災災民興建杉林大愛園區的因緣,參與了各項志工工作。

近道學思 悠遊法海

2011年初才受證慈誠的魏端翔,因為靜思精舍師父看到秘書處同仁報導他過往法務工作經歷,舉薦他回到花蓮,擔任靜思人文法務處長一職,於是魏端翔有了更親近上人的因緣,也因來自瑞典的培訓志工歐友涵,需要一名翻譯志工幫忙,他索性與身在廣州的太太傅金花,於2012年兩地同時培訓委員。

儘管培訓課程盡是佛典研讀,從《淨因三要》、《八大人覺經》、《三十七道品》、《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到《心靈十境》,每本都是重部頭的大乘經典,魏端翔不諱言,佛典並不好翻譯,但他溫故知新,多做多得,因利他而豐富自己。

像是《四十二章經》的第十八章「念等本空」,就讓魏端翔體悟上人以身示教,念而無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時刻活在正念與當下;而第三十七章的「念戒近道」,也讓他了解南非黑菩薩離臺甚遠,因為時時憶念、實踐教法而貼近上人。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這是慈善志業,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是醫療志業,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是教育志業,安住願力廣淨佛國……則是人文志業。」深入上人法髓,魏端翔滿心法喜,樂於分享他研讀《無量義經》的心得。

往事隨風遠颺,但父親遺願永在,魏端翔恪守承諾,繼受證慈誠後,即將圓滿榮董與委員受證,只願生生世世行在慈濟菩薩道。

(文:白如璐 花蓮報導 2012/10/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