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擦身 讓貧病老殘依靠

2014-03-13   | 黃秀花
隨著歲月累進,黃秀燕依舊孜孜不倦於訪視線上,也樂於分享經驗,傳授一身本領,讓慈濟慈善人文傳續下去。(攝影者:顏霖沼)
「只求盡心盡力,不要太在乎成敗,而且成敗也難論定;能從中學習到處事的智慧,結許多好緣,此生無遺憾,只有感恩。」訪視資歷二十二年的慈濟志工黃秀燕,歷經車禍和癌症,體悟生命已被打了兩次折扣,不容自己再浪費時間,要把握因緣趕快做。

雨港興衰 人生起落

細雨霏霏的城市,有幾分寒意。街道上,人力板車、三輪車四處攢動,不怕招不到客人;港邊,大型貨輪、商船出入頻繁,貨物不停地被起卸;而自碼頭延伸而起的主要幹道中山一路及二路,酒吧、餐廳林立,店家笑迎各國來客,愈晚愈熱鬧……這就是五十年前基隆的繁華景致,居住在此的人,依靠港口維生,也藉此致富。

曾幾何時,隨著港口沒落,又因距臺北市近,有錢人和年輕人紛移居而去;絢爛歸於平淡,人煙漸遠離,相較於過去是臺北人跑來基隆逛委託行買舶來品,令人不勝唏噓。

基隆素有「雨都」之稱,1956年誕生的黃秀燕,頗習慣那溼冷的天氣,認為陰雨綿綿也別具浪漫,她從小生長於斯,現在又從事訪視工作,在濟弱扶貧的路上,每每遇見由盛轉衰的案例,想起家鄉起落,不免一絲悵然。

基隆港邊 少婦的嚮往

黃秀燕是碼頭工人之女,自小以港口為家,住在簡陋的工寮;四歲時,靠著母親勤儉持家,全家人購得小屋住下;十五歲時,家庭環境漸改善,又換到大屋,一半租給人經營西藥房,另一半他們自賣水果和冰品。店面位於「碼頭新村」,人來人往,生意很好做,不數年便累積到一筆財富,家境也邁向了小康。

黃秀燕成長中無須為錢擔憂,但父母認為女兒將來總是要嫁人,不必讀太多書,因此哥哥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她和兩位姊姊卻只有小學學歷;十三歲時她就跟著鄰居去三重學「藝」,說是學「技術」,實則是在紡織工廠當作業員,經常熬夜加班,身體也因此搞壞了。
生老病死,誰能逃得過?黃秀燕說來雲淡風輕,特別是自己出過重大車禍、後又罹癌,對「無常」有很深的體悟,同時更珍惜家人。(相片提供/黃秀燕)

返回基隆家中休養,黃秀燕幾乎是藥罐不離身,生活變得暗淡無光。自覺出了社會,方知所學有限,寫信時常感詞不達意,二十六歲那年,她決定去讀國中補校。

校內各項競賽,黃秀燕無役不與,還得過作文比賽第一名;她非常活躍,又參加演講又帶團康,加上功課成績好,畢業時榮獲了基隆市政府頒發「優秀青年獎」。

這段風光史,要屬那個時期最足堪欣慰的一件事了;也在同一年,她嫁給在港務局任職的丈夫。婚後,孩子陸續來報到,生活壓力驟增,原先體質虛弱更形心力交瘁;她罹患了甲狀腺亢進,眼球外突、臉部變形,開始自卑封閉,變得易怒和煩躁;常夜夢鬼魅糾纏,只能求神問卜,尋求解脫,卻是苦上加苦。

於是黃秀燕精進於念佛、誦經、朝山等佛事,經義卻不甚解,習氣依舊在,心靈仍是苦。三年後,偶聽朋友談起,證嚴上人在花蓮蓋醫院救人,她隨喜捐了五百元;不久,又從報上讀到上人的建院理念和事蹟,既感佩又景仰!

一次,黃秀燕到臺中清水參加一場法會,回程火車中,與朋友聊起自己很敬仰證嚴上人,只是無緣相遇;這被坐在前座的林姓婦女聽見了,主動告知自己的母親正是慈濟委員。幾天後,黃秀燕就接到資深委員林何清言邀約她到花蓮參訪。一趟尋根之旅,從此改變她的命運,也喚醒了她的人生。

無常啟示 不執著世間財

從受證慈濟委員起,黃秀燕就一路做訪視,奔走於長街陋巷、關懷暗角,歷二十二年不輟。基隆有其特殊地理和背景,面海也靠山,早期行船人和礦工很多,這類族群在時代淘洗下,日漸衰減甚或消失,令她生起無限感慨。

「一進入礦坑採礦或出海捕魚,能不能回得來都是未定數,屬高風險行業;賺的是辛苦錢,若不懂儲蓄,晚景多半很淒涼。」黃秀燕有感於個案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年輕時很好過,到了年老,病痛纏身又沒錢。

天寒了,黃秀燕對獨居長者細心呵護,擔心他著涼了,也牽掛他衣服不夠,總會去走走看看,陪他聊聊天,將暖意遞送給對方,讓他不孤單。(攝影者:顏霖沼)
有六位孤獨長輩共同承租一棟三層樓公寓,獲得慈濟補助生活;問起過往經歷,有混過黑道、販毒走私、拋妻棄子等,最終落魄到流浪街頭或破舊屋簷下。他們住在一起原以為會相互照料,不意彼此習性不同,迭起衝突,常常一通電話來,黃秀燕就要趕去充當和事佬。

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洗腎病人,另一位是過慣有很多小弟服侍的黑社會老大,兩人就為了上廁所沒沖馬桶之事吵架。黃秀燕調停時發現,洗腎病人因體虛,上完廁所常是頭腦昏沈,就忘了要沖水,而後者感覺不受尊重。

黃秀燕勸「老大」,「您很有福報喔!不用特意到外面當志工,手一按,就可服務別人,不是很好嗎?」黃秀燕打趣地說,對方一聽,馬上笑開了。

「您年齡長他幾歲,不要跟他太計較,他是因為生了病,不是故意的。」她繼續說:「沒人會喜歡老被罵,就包容他一下!況且,您上一次癲癇發作,還不是他幫忙叫救護車?說起來,他就像您弟弟一樣啊!」

聽完黃秀燕的一番開解,兩人終於握手言和,事件也就平息下來了。

獨居長者 一路相陪到底

除了關心社會邊緣人,一路相陪到底,當他們臨終時,無家屬出面,黃秀燕也常代為料理後事。跑慣了殯儀館、火葬場及靈骨塔,她不覺得害怕。「對我而言,他們既像長輩又像家人,生前我們那樣熟悉,死後自然也無所畏懼!」

生老病死,誰能逃得過?黃秀燕說來雲淡風輕,特別是自己出過重大車禍、後又罹癌,對「無常」有很深的體悟,更珍惜自己能當個被需要的人;只要能幫助人,她是義無反顧,即便碰到大過年,她照樣出入醫院、殯儀館不忌。

曾關懷一個由基隆市政府提報的個案。老伯年輕時在基隆街上賣菊花茶,生意不錯,但對人防範,與妻子仳離;開放大陸探親後返回老家定居,不料錢財被騙光,成了流浪漢;輾轉回到臺灣,身分證已被註銷,連入住公家收容中心也沒有資格,更別提敬老津貼了。

黃秀燕接案後,為他多方設法;後來一再拜託私人安養院的老闆,給予一張床位,他生活可自理不需人照顧,就供應他三餐,慈濟則補助費用;這才使他生活安頓下來。

期間,黃秀燕只要有空就會去探視,老伯也視她如女兒,互動緊密。但有一年,秀燕出車禍受重傷,委託其他志工看望,伯伯一問起,志工們都說她很忙。但有次一位志工說溜了嘴,他一聽,竟號啕大哭說:「她人這麼好,怎會出這種意外!我已經活到八十多歲了,再活也沒用,可以的話,我真想代她承受。」此話經志工轉述給黃秀燕,她熱淚盈眶……

傷勢復原後,黃秀燕又常去探視;就在那年除夕夜,伯伯於睡夢中辭世了,當她凌晨接到噩耗,立刻與一群志工趕去助念。辦理後事時還是卡在無身分證明這一關。
做訪視逾二十載,黃秀燕什麼苦境都碰過,只要聽聞哪個地方有需要關懷的對象,即使要翻山越嶺,她難行能行。(攝影者:顏霖沼)


於是黃秀燕先到桃園機場調資料,又輾轉於出入境管理局和戶政、警局等單位,終究恢復他的身分,再查過去戶籍,找尋到他前妻住處,登門拜訪,走出來的是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婦人,得知他們來意後說道:「大過年,還讓你們為他奔忙,真是太感謝了!」老奶奶寫下委託書,讓志工為伯伯辦理後事,一切才告圓滿。

每逢清明節,黃秀燕前往靈骨塔祭拜自己的公公,也一併會看看其他被她送來的長者,對著他們說說話,仍感覺彼此很親。

貧、病、老、殘,這大抵都是黃秀燕所關懷的對象,當親人不要他們,或有家人卻關係疏離,或者是單身寡人一個,她看見了、聽見了,就無法袖手旁觀,一定會熱心相助。

黃秀燕做了那麼久的訪視,是什麼力量讓她持續?她說,就是當初加入慈濟的那一念心,本著對上人的承諾,來自於資深委員的提攜,她不會淡忘;如今隨著歲月累進,自己亦已成為資深者,更有必要將精神傳承下去,正因慈善是慈濟的起源也是根本,還有很多困苦眾生等著被救拔,她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文:黃秀花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7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