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幸福 穿梭巷弄尋暗角

2014-04-16   | 鄭雅嬬
長期投入訪視助人與臨終關懷,讓詹美英感恩自己的生活靜好幸福,她也因此更加珍惜可以助人付出的機會。(攝影者:林炎煌)
「不要把個案當成個案、不把病人當成病人;人與人的相遇都是緣分,要把握相處的機會。」十五年的訪視經驗,慈濟志工詹美英在訪視中看過太多無奈和感傷,回頭看自己人生的一些挫折,她學會心寬念純,珍惜自己的福分。

善解人意 么女得人疼

在南臺灣高雄的一個暖陽午後,詹美英坐在一位身子佝僂的阿嬤身旁,聽她朗聲唱著日本童謠「鴿子」、「桃太郎」。詹美英一邊聆聽一邊拍手唱和,阿嬤因為有了觀眾,唱得分外開心,受鼓勵地一首接過一首。

阿嬤是案主的母親,案主因病暫時失業,志工評估後列為居家關懷戶,定期探望;後來案主找到工作,志工惦記著年老、孤獨的阿嬤,有空就特地「路過」與阿嬤聊聊天;時間充裕一點,他們就扮演歌迷,鼓勵愛唱歌的阿嬤唱唱歌。

每每聽到阿嬤唱起日本童謠,詹美英都會想起幼時坐在父親膝上,聽他教唱「鴿子」的美好時光。她在家是受疼愛的么女,出嫁後是備受公婆照顧的長媳,就連鄰居長輩也都很幫忙她;她謙稱自己的得寵是有「老人緣」,然而這並非得天獨厚,具備溫婉柔和、善解人意、察言觀色的特質,是她與長輩相處融洽的關鍵。

從原本在小家庭做好為人媳、為人子女的角色,卻因為婆婆和母親的逝世讓她的生命悵然若失,「移情」的心理機制讓她開始化小愛為大愛,踏入慈善訪視和臨終關懷這兩塊領域,關懷獨孤病苦的人。

自愛報恩 付出感恩

今年五十七歲的詹美英,在十多年前先後失去了婆婆和母親。

她回憶,經營雜貨店的婆婆身手俐落十分能幹,生病後失去自主能力,生活起居需要別人的協助。她看到婆婆臥病時的身不由己與難堪,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很氣餒。記得幾天前還在病房照顧婆婆,幾天後卻天人永隔;沒能見到婆婆最後一面,她依循著傳統習俗,從巷口爬進婆婆的靈堂,沿途悲痛地哭到不能自己。

詹美英與婆婆的感情和睦融洽,彼此互愛情同母女。婆婆逝世後,詹美英常想起她不辭辛苦拎著大包小包的菜,搭著客運從臺南北上幫忙帶孩子,替她分擔許多家務的時光;還有婆婆臥病時,她們感情好到同床共眠或是耳語談天。

「我有很深的自責和遺憾,覺得未能盡孝道。」將近五年的時間,她沈浸在婆婆離世的哀傷當中,每每憶起都會流淚;直到一次朝山的時候,接觸了《父母恩重難報經》,又看到靜思語「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她在佛典中沈澱悲傷,逐漸平復情緒;時隔幾年,母親大病一場,她有了婆婆的前例提醒,把握機會與母親相處;儘管母親最終逝世,但是遺憾較少了。
詹美英收錄與案主長期互動的相片製成相冊,訪視時帶著相冊和他們回憶往事,是彼此建立情誼的方式之一。(攝影者:林炎煌)


1999年,詹美英受證為慈濟委員,當時高雄市社會局與慈濟合作關懷獨居長者,她開始跟著前鎮地區資深志工吳肅雄學習慈善訪視,許多個案讓她看了既心疼又難過,但是眼淚抹一抹振作心情,繼續學習訪視方法,盡己所能做慈善工作。

吳肅雄是啟蒙詹美英投入訪視的「恩師」,他的個性嚴謹又嚴肅,曾開宗明義跟詹美英說:「若妳不怕嚴格,我就教你;若你是要來『搵豆油』(沾醬油),那就不要來了。」詹美英沒被嚇跑,反而更認真學習。與詹美英一同跟著關懷案家的資深訪視志工邱陳專說,詹美英會開車又年輕力盛,態度謙卑,學習很快。

吳肅雄要求當時資淺的詹美英拜訪個案時不要急著問問題,將眼睛、耳朵打開,觀察他怎麼跟個案互動,然後在每一趟訪視後繳交個案紀錄。

詹美英曾在個案紀錄表上記錄個案手部殘疾,被吳肅雄追問:「是左手還是右手?」她當場啞口無言;當吳肅雄發現個案紀錄有錯字,只錯一個字也會「退件」,要求志工親自改過,儘管詹美英沒有因為錯字被「退件」,但寫個案紀錄因此更加謹慎細心,字裏行間兼顧敘事與寄情。

哪裏跌倒 哪裏站起

多年前,詹美英和吳肅雄前往關心一位有精神官能症的年輕案主,案主的精神狀況不穩定,還有酗酒、抽菸等習性,案主表示沒錢吃飯、繳醫藥費。

花了幾週時間查訪相關背景還沒結果,某天早上卻聽聞案主在已自殺往生。這個噩耗讓她自責不已,她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接觸類似個案。吳肅雄安慰她:「這是因緣啊!」要她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否則前功盡棄。

她始終感恩吳肅雄的栽培與提攜,但不免心想:我們的任務不就是要聞聲救苦嗎?這樣的結局令人傷感。

今年初,詹美英從一個狀況類似的新案當中,再度想起當年的憾事——十五年來,她的訪視經驗漸豐,可以從個案報告顯示的蛛絲馬跡中,判斷這兩件新舊案的案主其實都有吸毒。

志工為長期關懷的爺爺慶生,發揮創意以簡單素材讓爺爺成為「小飛俠」,在聚會的歡笑中暫時忘卻了病痛。(相片提供/詹美英)
詹美英清楚,當年資淺的她就算順利為案主申請補助,若案主沒有戒毒,也不見得能夠真正幫助案主。而今,志工面對新案戰戰兢兢又徬徨的樣子,她彷彿瞥見多年前的自己;她看到案主還有機會振作,叮嚀志工要積極了解案主戒毒與否,再來討論後續幫助的方向和策略。

佛家偈語曾說:「對已成之事實,須看破放下,順因緣觀,不起追悔;對當前事物,宜惜取因緣,掘發可造性,積極耕種。」從前詹美英困惑吳肅雄有時候說「隨順因緣」,有時候又會嚴肅的叮嚀:「不能所有事都推給因緣。」現在的她,慢慢可以理解箇中智慧。

臨終陪伴 善終無憾

2007年左右,詹美英萌生對臨終關懷的興趣,她先是閱讀相關的著作,又進一步參加志工培訓課程,累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一年後,她每週挪出半天時間,在社區附近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擔任醫院志工,關懷臨終病患,至今逾六年。

她曾經和醫療團隊一起陪伴一位生命僅剩三個月、放心不下七歲稚子的癌末爸爸,詹美英鼓勵他利用錄影、信件等方式,像家書一樣,留下一些話陪伴孩子每個成長階段,讓患者透過這個儀式減少遺憾;並在患者情緒瀕臨潰堤的時候,站穩志工的角色,適時給予他獨處的空間和情感的支持。

有次她為一位生病後再也沒聽過家人說故事的小女孩,講了一本繪本故事,小女孩聽得津津有味,開心了一整天,隔天就往生了。幾天後她接獲家屬的道謝,感謝她讓小女孩有美好的一天,讓她覺得既心疼又欣慰。

感於生命的凋零,每次詹美英在進入病房關心病患以前,都會先到宗教室的佛堂禮佛誦經回向給病患,祈願他們減輕病痛、輕安自在;然後把握每次跟病患談話的機會,引導他們和家屬試著做出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四道」過程。

生死輪轉 處之泰然

2012年,她也在病房陪伴吳肅雄走過臨終。不忍吳肅雄被病魔消磨得骨瘦如柴,她第一次卸下志工的身分以及對「師傅」的敬畏,縱容自己在病房裏放聲大哭,反倒是吳肅雄處之泰然地安慰著詹美英:「生命就是這樣啊!」

遇過許多生命在她的身邊流逝,過程中有不捨、有釋然,她常回想,若此時婆婆和媽媽還在世,她或許已能夠心態成熟地陪伴她們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盡力做到善終。

如今詹美英的父親已高齡八十七歲、臥病在床有些失智傾向,曾經精神奕奕地唱起童謠「鴿子」,然後細細地跟她解釋每一句歌詞的意思。與父親再度重溫童年回憶,讓詹美英內心五味雜陳;她知道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陪伴不留下遺憾。
將關懷的對象當成朋友一般分享與互動,是詹美英長年投入訪視未見疲態的秘訣。(攝影者:林炎煌)


詹美英回憶,十五年前在搭乘花蓮慈濟列車的回程途中,聽聞志工痛哭流涕地分享自身坎坷的故事,輪到她分享時,她短短說了一句:「我不能當志工!」大家聽了很驚詫,她補充道:「我很幸福,有很多的愛,我沒有那麼多苦啦!」大家都笑了,告訴她:「那麼你更應該做志工。」

十五年後,詹美英騎著機車穿梭在社區大街小巷,資深的訪視經驗讓她每經過某條道路或巷弄,便能說出哪個區域住著哪一位案家,他們發生了什麼故事;看見某間醫院,又能提及某一位案主曾在裏頭住院或往生,案主的家人現在狀況怎麼樣……

「落實社區真好,每個角落都有我們和個案的故事與回憶。」如今她的生活依舊靜好,然而從助人工作中,看到許多貧病苦難,讓她更珍惜自己的幸福,也慶幸自己有能力當個付出的人。

(文:鄭雅嬬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