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疤痕 都是慈悲印記

2014-12-13   | 何姿儀
人生路總有很多考驗,但由樂觀開朗的邵麗卿走來,都是微妙與感恩的奇遇旅程。(攝影者:何姿儀)
「一路走來,我常常想,還好是我。我祈求菩薩,如果能因為我的承受而讓別人減少痛苦,我寧願是我。」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腫瘤復發、開刀、住院,甚至病危,邵麗卿安然接受每一個考驗,更願自己有能力承受眾生苦。

邵麗卿感恩自己有證嚴上人的法、法親的關懷,還有醫療團隊和家人的守護,體悟人生無常如轉燭,她要把握每一個能呼吸、能思考、能行動、能付出的因緣,用情在人間。

病危試煉 願力彌堅

模模糊糊地,睜開眼。白衣大士從自己的腹部拉出長長紗布,量血壓、測體溫、打針、加藥、拍背、翻身、清理引流管……邵麗卿全身水腫而眼皮沉重,從每一次睜眼的隙縫中,看到的都是在守護著自己生命的醫護人員,與關懷不捨自己的慈濟法親。

模模糊糊地,閉上眼。耳際斷斷續續傳來醫師的討論,仔細地斟酌調整治療方針,還有慈濟志工靜靜進來,離開時卻忍不住啜泣的聲音。邵麗卿心裡有底,這是她生命最危弱的時刻,數以百計法親從中部來到嘉義大林,只為了不想錯過與自己見上一面的因緣。

鼻胃管、氣管內管、引流管、導尿管、人工造口……八條管路支持著她的器官功能,邵麗卿不覺得痛。夢裡上人對她說:「我等妳回來。」醒來後,她疑惑著,「上人您在花蓮,我在大林,您是要我回去哪呢?」回過神,想到自己的肚子上掛著這麼長的一道刀疤,應該不是回花蓮「大捨堂」,而是要回到志工團隊,行入人間。

這是邵麗卿的第五次開刀,多重器官衰竭給醫療團隊帶來複雜的考驗,從入院到出院總共住了八十一天,在加護病房就躺了兩個月。雖然說不出所有曾經照顧過自己的醫護人員姓名,但她心裡知道,這一條命,有太多人在搶救和守護,她告訴自己,「所有來看過我的人,我一定要親自出去,向大家說感恩。」

無常示現 輕安以對


2011年4月腫瘤復發,邵麗卿調整心情接受第二次手術。時值全臺慈濟人法譬如水入經藏,邵麗卿在病房精進的身影,鼓舞了霧峰志工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使命必達。(攝影者:葉明輝)
2010年10月,家住臺中霧峰、當時四十三歲的邵麗卿,無意間摸到下腹部的腫塊,在先生的陪同下前往中部的醫院檢查,發現下腹部長了一顆直徑十三公分的腫瘤,需要盡快安排開刀。面對醫師的告知,邵麗卿的表現卻是「平靜得嚇人」,只想著回到慈濟醫療體系,與團隊一同面對它。

承擔霧峰和氣訪視幹事的邵麗卿,投入訪視工作十二年,關懷範圍包含了霧峰、大里、烏日、太平,為了讓志業工作能無縫銜接,她向和氣組長黃瓊誼暫時告假,好安排後續治療。得知邵麗卿生病的消息,志工們萬分疼惜,輾轉經由大林慈院志工組陳鶯鶯聯繫,來到大林慈院由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接手治療。

對於自己的病情儘管心有定見,仍不免對於「好消息」抱著一絲絲期待。「腫瘤十公分以上、表面不規則,我們就不要抱太大的樂觀態度。」魏昌國婉轉地提示,讓邵麗卿心中有了盤算。接受醫師的建議,2010年11月進行了第一次的腫瘤切除手術,並等待切片檢查的化驗報告。

「這是一個不常見的疾病,我會幫你申請重大傷病卡。」檢驗報告出爐,魏昌國語氣平和而謹慎地說明,聽到這裡,邵麗卿明白了,她告訴自己:「接受它吧!」診斷確認這是一個後腹腔惡性脂肪肉瘤,對於魏昌國委婉而中肯的導引,仔細而深入的分析,她深深感動在心。

出院後,邵麗卿一如往常地以慈濟為生活重心,然而寧靜的日子卻未持續很久,半年後的追蹤檢查,竟又發現肚子裡長出一顆四公分大的腫瘤。

復發的消息來得太快太突然,挫敗感爬滿了邵麗卿的心,陪伴邵麗卿多年的資深訪視員游四滿輕輕提醒:「不要被打敗喔!我覺得你這次看起來有點沮喪。」邵麗卿心頭一震,就這樣不到一天的時間,她調整好心念,「既然來了,就接受它吧。」

悲心護善根 願受眾生苦

「後腹腔惡性脂肪肉瘤」是一個難纏的疾病,許多病人往往要與不斷增生的腫瘤共處,每隔一段時間,邵麗卿也因腫瘤的復發、壓迫而住院開刀。反覆開刀使腸沾黏日益嚴重,但邵麗卿陽光開朗如昔,即使必須咬牙忍著劇烈的腸絞痛,也要堅持履踐她與訪視個案和慈濟法親的約定。

百八重病常相纏,悲憫眾生不顧己。若不刻意說,沒有人看得出邵麗卿抱病進行訪視,她幽默而開朗的輔導,一直是許多案家最大的支持力量。(攝影者:黃進登)
「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開拓廣度跟深度。」邵麗卿了解,累世因緣今生果報,深入人間苦難的訪視工作讓自己見苦知福,看見許多家庭因家人生病而拖垮,如果可以,她願代替眾生承受苦痛。

這樣一顆柔軟悲憫心,或許來自一個艱辛的成長歷程,更或許來自累世培育的菩提善根。家境貧窮,每當老師要沒交學費的小朋友起立,邵麗卿總是從學期初站到學期末的那一個,在她小小的心靈有一個願,將來若有能力,一定要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小學四年級的端午節,邵麗卿為了交作業,帶著弟弟冒雨去同學家借蠟筆,回程過溪時,弟弟卻被暴漲的溪水沖走。從此,母親的人生,綑縛在怨懟憾恨的心結裡,這是邵麗卿一生的承擔與功課。

看著父母親的痛苦,邵麗卿心裡相當不捨,曾經迂迴在心靈的低谷,慨歎命運作弄而自怨自艾,但心田裡的助人種子,一直不斷在滋長;性情純良的她,喜歡幫助別人,發現貧苦無依的拾荒老人,甚至會向同學募款、募糧,常常去陪伴老人家說話。

在貧窮的物質下,邵麗卿擁有富足的心靈,看見許多人生的無奈與苦難都是因貧而起,在被憂鬱悔恨吞噬的人生與自助助人超越困境之間,她選擇後者。

1990年,邵麗卿接觸慈濟,透過《慈濟》月刊看見了上人瘦弱身影承擔的慈悲宏願,她一心歸向上人,祈願自己也能出一分力,因三個幼子與工作而無法親身投入,她為全家長期捐款護持慈濟。

九二一地震當晚,全家人到附近空曠場地避難,災後吃到的第一餐就是慈濟人奉上的熱炒飯。她將身上僅有的五千元全部掏給志工,希望能為受災鄉親盡一分力,當時所有的金融設施皆已停擺,數日身無分文亦不以為意。

藍天白雲的賑災身影激勵了邵麗卿,她開始在自家做環保,2002年培訓慈濟委員,踏進訪視領域,堅定她往後一生的志願;膚慰苦難的人生,讓她的生命愈來愈堅強,也對無常觀更加透徹。

團隊擁護除萬難 關關難過關關過

邵麗卿的鼓勵與法親的一路陪伴,堅定阮清耀的培訓之路,現在他經常在大林與臺中慈院做志工,為病患與家屬服務。(攝影者:何姿儀)
殷勤訪視的身影,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一路走來,個性木訥內斂的先生阮清耀始終在背後默默在支持著,照顧家中長幼讓邵麗卿無後顧之憂。生病後,阮清耀更是無怨無悔地陪伴自己「出生入死」。

生命無常,願慧命永存,邵麗卿盼望志工生涯能不斷延續下去。「得到社會大眾太多關懷與陪伴,唯一能回報就是投身志工回饋社會。」接引先生投入慈濟,是邵麗卿的盼望。

一次回診,邵麗卿對先生開口:「你對醫院熟門熟路,連醫院那個角落有哪盆花,你都很清楚,這樣的人才不做醫療志工實在太可惜。我們有空來做醫療志工好不好?」只要妻子健康,要自己做任何事都甘願,阮清耀從見習社區志工開始,學習走入人群中付出。

然而,無常的警鐘不斷響起。2013年初,阮清耀正準備進入慈誠培訓階段,邵麗卿卻住進加護病房,阮清耀只想一心一意守候妻子,寸步不離醫院,每當加護病房的門打開,聽到醫護人員呼喚家屬,阮清耀總是第一個衝出來,分分秒秒處在備戰狀態,深怕錯失妻子需要自己的瞬間。

得知阮清耀對培訓打了退堂鼓,全身插滿管子的邵麗卿,急切地要旁人拿來白板,一筆一劃寫下:「一定要去上課。」

為了成就邵麗卿的願望與阮清耀的慧命,培訓上課的日子,霧峰志工來到大林慈院代替家屬陪伴邵麗卿,並接送阮清耀來回往返清水靜思堂與大林慈院。2014年1月7日,阮清耀終於受證成為慈誠委員,「霧峰法親的真情陪伴與鼓勵,成長了我們夫妻的慧命。」

質樸的阮清耀,喜歡大林的人情,更感動醫療團隊的用心,穿上志工背心,從病人家屬成為服務病人的志工,他希望透過行動來表達內心的感恩。

讓邵麗卿深刻的還有大林慈院志工組陳鶯鶯,她天天帶著精油盒到加護病房,為自己全身按摩,舒緩病痛和長期臥床的不適感。「那是一個母親在愛護子女的手。」邵麗卿永誌難忘。

醫病之間互相信任、支持,用生命走入彼此的生命,一同度過重重難關。(攝影者:何姿儀)
從邵麗卿第一次來到大林慈院的那一刻,迎接著自己的就是陳鶯鶯溫暖慈藹的笑容。這四年多來,在每一個相見的時刻,陳鶯鶯的擁抱與鼓勵,一直為自己帶來堅持下去的力量。「她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何德何能,讓一個資深志工這樣照顧我……」

過程中,還有肝膽腸胃科、感染科、加護病房團隊、呼吸治療團隊的共同守護,邵麗卿說不出所有醫護人員的姓名,但從每一次的閉眼與睜眼之間,腦海中斷斷續續的拼湊,知道有好多好多人在救拔、守護自己。

「面對這種情況,連醫療團隊也沒有把握。」魏昌國主任說:「醫療沒有公式,只能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來擬定策略。過程中,主治醫師就像在指揮作戰,但後面的執行要靠整個團隊全天候的守護。」面對多重器官衰竭的考驗,魏醫師堅持,「師姊不放棄的精神,做醫師的更沒有放棄的權利。」

每天早上到醫院、晚上離開醫院前,魏昌國都是去加護病房,有時一天還去上好幾回,離開前,魏昌國拍拍邵麗卿說:「師姊,要堅持下去喔!」就是這樣一句話,邵麗卿知道,魏昌國主任一直很努力,他決不忘記醫師的叮嚀,「只要他說可以,我就可以。」

毅力創造奇蹟 信仰產生勇氣

每一天,都期待能解除對呼吸器的依賴,卻一直遲遲等不到醫師宣布可以拔管。直到三十多天後,器官功能逐漸穩定,她用力練習著呼吸,「深怕機器關掉,自己一個疏忽一口氣上不來,辜負很多人的努力。」

轉進普通病房,才發現另一個難題來了。長期躺床造成了肌肉無力,邵麗卿發現自己雖有雙腿卻無法站立,展開了漫漫的復健之路。「用雙手拉著扶手,一腳抬上,另一腳拉上來,以前爬樓梯稀鬆平常,現在一個樓層走了二十幾分鐘。」

「是毅力創造奇蹟,是信仰產生勇氣。」這一堂課,讓邵麗卿更深刻珍惜能發揮功能的人身,更體會要恆持剎那,把握大愛的情義,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回到社區與醫院道場耕耘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自度度他,使慧命燈燈相續。

下一個無常在哪裡,邵麗卿無法掌握,她小小的心願是能孝養年邁的母親到百年,而更大的祈願自己的心志能克服一個個困難,用心、用力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攝影者:何姿儀)
「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上人。上人的法讓我慧命成長之外,面對這麼大的生命考驗也讓我走到今天。」銘記著上人慈示「身體病了心理不能再病」,她以上人的「三不求」勉勵自己--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銳;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慈悲印記 慧命豐盈

常常在住院期間,好幾次中醫師葉明憲從大埔醫療站返回大林已是晚上八點多,顧不得自己還未用餐與舟車辛勞,總是先去病房會診關懷。「他們是真正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大醫王。他的病人那麼多,但他一直是這麼細心去覺察細微變化,用心幫病人調整身體。」

「這一路走來能這麼勇敢,醫療團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魏昌國醫師的妙手仁心、葉明憲醫師的調理呵護、志工陳鶯鶯永遠的笑容與鼓勵,還有霧峰慈濟志工的陪伴,讓邵麗卿仍能繼續善用人身,發揮良能,大林慈院全體醫療團隊是一路支持著她的最大後盾。

「就像人生的隨堂考,不曉得什麼時候會拿到哪一份試卷,至少我們寫上姓名、用力作答不交白卷。」四年多來,邵麗卿如實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對「來不及」的深切體會,她寧將生命用在利益眾生,也無暇徒耗在衝擊與感傷之中。

撫著肚子上深淺錯縱的疤痕,邵麗卿的臉上卻顯現陽光般的燦爛笑顏,「有些人會覺得這麼多疤很醜,但我覺得,每一個刀疤都是生命過一個難關的見證,因為有這麼多人在守護我、為我祝福、為我付出,我覺得,每一個疤痕都是慈悲的印記,充滿了祝福與感恩。」

下一個無常在哪裡,邵麗卿無法掌握,她小小的心願是能孝養年邁的母親到百年,而更大的祈願,願自己的心志能克服一個個困難,只要還能做、還能說,她就要用心、用力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

(文:何姿儀 大林慈院報導2014/12/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