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兒子 想要回臺見上人

2011-09-14   | 葉金英
參加此次人醫年會讓陳成亨深受感動,他發願下次回來臺灣要以培訓慈誠的身份,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攝影者:白崑廷,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1/09/11)
「爸爸,我要去臺灣。我要去見師公上人。爸爸若你要去見上人,要吃素也要學手語。」馬來西亞內科醫師陳成亨三歲兒子,牙牙學語,對著爸爸說出這樣的話,讓陳成亨驚訝之餘,也讓他趕緊報名參加2011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

靜思語解疑惑 志工引入慈善門

15年前,陳成亨在醫學院唸書時,對人生有很多的疑惑,恰巧有位同學送給他一本《靜思語》,這本書的內容讓陳成亨為之震撼。證嚴上人所說的話都非常有道理,讓陳成亨從中找到如何做人的答案。

因為工作忙碌的因素,讓這份感動漸漸從腦海中淡忘。直到2006年,突然覺得生命不應該只是工作和睡覺而已,夫妻倆想要做些慈善工作。有了這樣的念頭,陳成亨第一個想到慈濟,於是他主動前往住家附近的靜思書軒,留下名字與連絡電話,但最後還是沒有進一步的聯絡訊息。

幾個月後,一位從事藥物工作的慈濟志工,經過陳成亨開業的診所,看見診所門口,貼了很多關懷孤兒院的照片,好奇地走入診所內詢問陳成亨:「有沒有興趣做慈善?」陳成亨很開心地回答:「有啊,我一直在尋找,但是一直沒有聯絡上。」

義診服務使不上力 心境改變人快樂

經過慈濟志工的協助,陳成亨開始投入人醫會的義診服務。一段時間後,陳
因為孩子的一句話,讓陳成亨(第一排右一)決定回臺參加人醫年會。(攝影者:陳李少民,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1/09/11)
成亨覺得沒有發揮自己的專長,心中又有些猶豫。人醫會義診服務的民眾,大多為較年長的病患,從事小兒專科的陳成亨,覺得與所學不相同,因此常有使不上力的感覺,有點悶悶不樂,只好把做善事當作是一份工作。

個性較活潑的陳成亨,喜歡接觸不同的事物,總是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他鼓勵太太加入慈濟,而自己也陪太太一同參與社區的訪視工作。一次又一次的付出,終於讓他找到真正的歸屬感。陳成亨發現,除了醫療工作外,還可以做很多事,來幫助更多人;心境轉變後,看到的事物,都是充滿快樂的。

人格養成善培育 幼子促成返臺因緣

為了孩子,陳成亨和太太特地飛往美國參加教育課程,同時,也讓孩子接觸許多不同的事務,用盡各種方法培育孩子。果不其然,孩子真的變得很聰明,什麼語言都會,而且也很會讀書。

後來,陳成亨發覺人格養成更為重要,於是他改變作法,常常帶著孩子參加慈濟活動。耳濡目染下,孩子學會口說好話,喜歡唱慈濟歌,還會比手語。每次看大愛電視的《人間菩提》,孩子就乖乖地坐在一旁,久而久之,孩子便想要到臺灣見上人。

陳成亨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已有五年時間。這期間,陸續有人邀約他回臺灣,但他總是說:「很忙,沒有空,還有其他課程要參加。」每次藉口都不一樣。今年因為三歲兒子的一句「想要回臺灣見上人」,促成他參與此次人醫年會的因緣。

愛與關懷力量大 將感動化為行動

愛與關懷真的發揮很大的力量。日本大地震後,慈濟人克服困難到災區救災,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力量,讓陳成亨很感動。大體捐贈的風氣,雖然受到舊觀念的影響而推廣不易,但陳成亨發現有了愛與關懷,可以溶解寒冷的心。

未來,陳成亨要將這些感動,運用在做人處事中,他說:「哪怕再大的困難也都能克服。」陳成亨發願,下次回來臺灣要以培訓慈誠的身份,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葉金英 花蓮報導 2011/09/1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