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書庫banner
敘愛
 
愛在滿納海
 
慈悲心路莫拉克風災援助
 
鏡觀海燕風災援助
 
品格學堂二十年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
 
一性圓明合心入懺守慧命
 
慈濟宗門足跡202304
 
慈濟宗門足跡202303
 
慈濟宗門足跡202302
 
慈濟宗門足跡202301
 
慈濟宗門足跡202203
 
慈濟宗門足跡202202
 
慈濟宗門足跡20220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2
 
慈濟宗門足跡20211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0
 
慈濟宗門足跡202109
 
慈濟宗門足跡202108
 
慈濟宗門足跡202107
 
慈濟宗門足跡202106
 
慈濟宗門足跡202105
 
慈濟宗門足跡202104
 
慈濟宗門足跡202103
 
慈濟宗門足跡202102
 
慈濟宗門足跡202101
 
 

當代宗師對談修行與管理 (上)

2012-03-25   | 慈濟基金會
一行禪師於1995年與證嚴上人會談後,相隔15年再次造訪慈濟。圖:禪師參訪臺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攝影者:葛傳富,日期 :2011/04/08)
一行禪師:我對慈濟所做的事,印象很深刻!法師如何有這麼多精力,做這麼多的事?

證嚴法師:慈濟最大的力量,來自於眾人歡喜、志願的投入。

一行禪師:儘管很多人都很熱心要幫忙、要做好事,但是一起做事時,難免會有不和諧的情形,請問師父用什麼方法使大家這麼和諧,能夠團結力量來做事?我很想學習這個方法,使大家能和諧、合作、有力量。

證嚴法師:大師客氣了!其實我沒有什麼方法,可能是一個「因緣」的成就。我只是把握最微小的因緣、最小的一件事情與當初的心願;我發現每個人都很有愛心,所以呼籲並結合他們的愛心,從慈善工作開始著手。對於每一個苦難的眾生,我們都不敢遺漏地給予救助;接著是醫療、教育、文化,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總之,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就,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去做。

禪修定心 濟世之根本

一行禪師:我在西方社會也做了許多像慈濟一樣的社會工作,我把這些工作都當成是我修禪的一部分。因為世間的苦難無窮,但每個人的精力很有限。所以,絕對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好我們的歡喜心、慈悲心;如此,才不會因為這麼多的苦難,使我們自己也墮落下去而不自知。

在我的經驗中,人生的苦難這麼多,有時候即使身為一個禪師,在這麼苦難的日子還是很難度過。在越戰時,戰爭非常慘烈,很多人民遭受到這種苦難,有些年輕人問我:「師父!戰爭是否有停止的一天?戰爭到底要持續到何時?」我想:未來的希望到底在哪裡?和平又在哪裡?所以我要更加努力修禪,唯有自己的心能安定、繼續保持善根,才有力量面對這些年輕人;如果我表現出失望,這些年輕人也會失去希望。所以在從事這些工作的同時,跟禪修是合一的。

在我過去從事的社會工作當中,認為一個菩薩道的修行者,每日都要有精神的資糧;如此在遇到困難時,才能繼續走下去。我在越南帶領這些年輕人學佛和從事社會工作時,每天都強調每個人在每一天都要保持歡喜心和安定心,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資糧。有了這個資糧,一旦和社會大眾接觸時才有那分親切感,才能受到民眾的支持,「支持」也是推動工作很重要的資糧。

也有一些青年來我這裡,只是為了求「名」。在這當中,大家要一起從事工作就很困難。在我的經驗中,和這些青年一起從事社會工作時,因為有佛法的精神資糧,慢慢地這些孩子的善根便滋長出來,發出慈悲心;但是,剛開始要他們完全地付出自己,從事社會工作,精神負擔會很大。所以,這些朋友應該留一些時間來念佛、坐禪;用佛法作為精神資糧,這條路才能走得長久。

以上雖然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但我相信法師您帶領這麼多信徒,做這麼多事,您的眼光和知見絕對超過我,祝福您能繼續從事慈濟的工作。社會工作有許多層面,現代的眾生不僅有物質上或身體上的病苦,更甚者是心理上的苦,相信您將來對眾生心理的苦這方面,會發揮更大的力量,成為更多眾生的依靠。

還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我聽說您對大陸做了許多救濟;這是一個很好的因緣。慢慢地能讓大陸受災的同胞知道,不僅是給他們金錢上的資助,而且可以給他們精神上的資糧。

歡喜付出 小善聚大愛

證嚴法師:慈濟的工作,開頭只是很隨緣,覺得是本分事;對苦難的人,我們去付出,對自己來說是隨分隨力的事情。慈濟人因為保持這種隨分隨緣的心,所以大家做得很歡喜!慈濟能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結合了大家的力量,一切都很自在。

臺灣的社會,需要人人將心靜下來。慈濟就是要淨化人心、啟發愛心;唯有將大家帶動起來,力量才能不斷地增加。真的很慶幸臺灣這幾十年來,經濟都很穩定;更慶幸的是,每一個人都肯付出愛心,不管捐多捐少,大家都是抱著一分歡喜心。我們都不會讓他們有心理負擔,出錢的人做得高興,出力的人也做得很歡喜。(明日待續......)

註:1995年3月23日,一行禪師及大弟子真空法師等十餘人,參訪精舍。七十餘歲的一行禪師是越南人,後移居法國,十六歲即出家,曾赴美國任大學教席,返國後成立社會服務學校,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禪師曾去函游祥洲博士,表達希望拜會「臺灣的德蕾莎修女」證嚴法師,遂成就此行。

※本文摘自:2000/10/31出版《有朋自遠方來》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