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防震建築 慈濟全球第一

2013-06-04   | 吳宛霖
慈濟營建處人員特地到美國測試慈濟醫院使用隔震墊的耐受度,達到剪力變形「百分之四百」的應變力,等於整棟建築在地震來時可以水平位移達到一百二十公分,這是當時全球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設計。圖為隔震墊測試強震時的狀態。(照片提供:基金會營建處)
南投縣仁愛鄉又發生規模6.3強震,造成死傷。面對全球地震頻仍毀傷人命,防災應變已經成為當下重要課題,慈濟醫療志業早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秉持證嚴上人「學校與醫院不能倒」的防災理念,由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全力從國外開發與引進最尖端的防震建築工法,興建完成全臺灣最大的防震建築--臺北慈濟醫院與臺中慈濟醫院。

十年後,全球頂尖的隔震系統公司到臺灣訪查臺北慈濟醫院,盛讚防震營建工法達世界水準,真正讓醫療建物防災於未然,成為守護生命的磐石。

全球頂尖防震公司 讚慈濟防震系統完美

全球頂尖的隔震系統公司DIS(Dynamic Isolation Systems)日前在臺灣防震建築專家黃振興教授邀請下,悄悄抵臺,由國家地震研究院陪同考察臺灣最早動工興建的防震醫療建築臺北慈濟醫院,檢核隔震系統的效果。DIS工程師發現臺北慈院建築主體完成至今(2013年)已近十年,隔震系統維護完美。

近十五年來,全球各地超大地震頻傳,從土耳其、臺灣九二一、伊朗巴姆、中國汶川、日本三一一,各地區都有醫院受災毀損,甚至完全喪失搶救生命的功能。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五周年之際,今年4月又發生廬山大地震,震後臺灣國家地震研究中心派員前往勘查,發現蘆山具隔震設施的醫院,因為地震來時建築物碰撞嚴重,四周圍的隔震縫被塞住,一樓的柱子產生裂縫,無法發揮隔震效果。

為此,國家地震研究中心、全球頂尖的隔震系統公司DIS特別參觀臺灣的臺北慈濟醫院,考察這個臺灣最早動工、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防震建案。
臺中慈濟醫院二期工程,隔震器及阻尼器安裝工程之下層鋼板安裝後模板組立。(攝影者:曾東勝,地點:臺中慈濟醫院,日期:2006/01/12)

國外引進防震觀念 建築安入「金剛座」

回顧九二一發生時,災區許多醫院倒塌,醫護流落街頭,失去照顧病人的功能;甚至建築崩落傷害病人,醫院也成了災區,病人就躺在馬路旁邊。上人不忍,於是要求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一定要設法找到讓醫院可以在強震中不受損害、持續運作的建築方法,讓醫院在災難中仍能發揮功能。

上人說,當地震來襲時,「學校」和「醫院」絕對不能倒,因為學校是「避難中心」,而醫院是「救難中心」。為此慈濟承接五十所災區學校重建的希望工程,帶動臺灣建築界SRC鋼筋鋼骨水泥工法的進步;而在醫院建築設計,慈濟營建處也致力研究防震系統,於臺灣最早興建、啟用醫療防震大樓,確保在強震來襲時可以安全的繼續執行醫療任務。

在臺北、花蓮、臺中三家防震的慈濟醫院裡,臺中慈濟醫院更是名列全世界最大的醫療防震建築。而設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合心樓防震層內的地震儀,自2005年2月合心樓完工並於3月啟用後,迄今所收集的各種科學數據,更是對臺灣防震建築規範貢獻匪淺。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說,在九二一之前,臺灣建築只有「耐震」、「避震」的觀念,營建處接到指示後,到處去找方法,終於打聽到在美國舊金山大震中,有一家醫院的醫師在地震中仍順利完成手術,直到走出醫院大門才知道發生強震。

此後,慈濟營建處陸續去美國、日本請益,終於引進「防震」的概念,並在2000年臺北慈濟醫院動工興建時,設計為臺灣第一座防震建築,在建築基座安入三百四十九支慈濟暱稱為「金剛座」的鉛心橡膠隔震墊。
臺中慈濟醫院二期工程,隔震器及阻尼器安裝工程現況。(攝影者:曾東勝,地點:臺中慈濟醫院,日期:2006/06/01)

全球最大醫療防震 前所未有高要求

臺北慈院動工後,接著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急診大樓「合心樓」跟進,不過建物規模較小,反倒超前臺北慈院,成為全臺第一座完工的防震醫療大樓。2011年啟用的臺中慈濟醫院第一院區,更以四百五十五座金剛座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療防震建築。

隔震墊由鋼片與橡膠層層相疊交錯,中間包覆鉛心,鉛心遇熱會融化,可以吸收能量,之後會再復原。「金剛座」讓整座醫院未與地面直接接觸,就像汽車的輪胎一樣乘載著建物,另搭配建物形狀,在地震來臨時有可能「甩尾」的地方再加上油壓阻尼器和鋼環阻尼器,消除地震晃動能量,於是,當強震來襲,整座建物就像船一樣規律地滑動,醫療工作不受影響,連手術可以繼續進行,預估耐受震度可達七級。

林敏朝說,為了確保醫院的防震,慈濟營建人員還特別到美國去測試隔震墊的防震強度,達到剪力變形「百分之四百」的應變力,等於整棟建築在地震來時可以水平位移達到一百二十公分,這是全球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設計。
全球使用鋼環阻尼器(蝴碟形隔震器)的醫院不多,而且使用數量比臺北慈濟醫院少。(攝影者:曾宗良,地點:臺北慈濟醫院,日期:2002/04/01~30)

地震晃動回歸原點 數據回傳地震中心

此次到臺北慈濟院訪查的DIS總工程師凱賽蘭那提先生(Amarnath Kasalanati)曾經檢驗過舊金山市政廳、舊金山音樂廳以及南加大(USC)醫學中心的隔震系統。

凱賽蘭那提先生表示,雖然南加大位於少有地震的地理位置,但它的建物仍受到擠壓而造成一點點位移。臺北慈院位於地震頻繁的地理位置,從開工算起至今接近十年,這次檢查位於隔震設備中的幾何行星指針,在經歷多次地震晃動後仍都回歸原點,堪稱世界級的水準。

林敏朝主任說,慈濟不但首開臺灣防震建築之先,在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大樓的隔震層中,還增設一部地震儀,當地震來時,地震規模以及整座建物的運動行為都會回傳氣象局以及國家地震中心。

由於之前臺灣的建物都只有耐震觀念,所有防震參數都是參考美、日數據,並沒有臺灣本土真正的數據可供檢核,而花蓮慈院防震層的地震儀所產生的各項監測數據,近十年已被國家地震研究中心和相關單位列為臺灣防震參數以及防震建築規範的基準與修正,對臺灣防震建築的完備貢獻相當大。

(文:吳宛霖 臺北報導2013/06/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