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化環保 彎腰成謙卑

2013-06-19   | 張玉美
陳世慧與大家分享環保志工的故事,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實踐環保。(攝影者:丘婷,地點:中壢園區靜思書軒,日期:2013/06/08)
是什麼動力,讓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人,甘願在骯髒惡臭的垃圾堆中默默付出、不改其志?6月8日下午,慈濟中壢園區靜思書軒舉辦心靈講座,邀請《經典》雜誌資深撰述陳世慧與大家一起回顧慈濟環保人走過的艱辛年代,並分享幾位最具代表性環保志工的動人故事,也透過回收知識的講解,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實踐環保。

環保先驅 放下有我

二十多年前的1990年冬天,證嚴上人到板橋體育館演講,經過體育館外面的夜市時,一陣風吹過,上人的僧袍飄動著,路上的廢紙、垃圾袋也跟著飛舞起來。演講結束後,體育館留下一堆堆的垃圾。那天陳蕙民聽到上人說:「你們可以用鼓掌的雙手做垃圾分類呀!」身為公務員和插花老師的她,要彎下腰去撿地上的垃圾,內心還是有些掙扎和猶豫……

此時,陳蕙民又想起上人說的第二句話:「人,就是太愛惜自己了。」頓時一股勇氣讓她把纖纖玉手伸進垃圾桶,裡面有滷味和醬汁,一不留神就被沒喝完的果汁噴到臉上,當她把紙盒、鋁箔包、塑膠瓶分別放進不同袋子時,另外一位志工也過來幫忙。

一粒種子落地,下雨就會萌芽。陳世慧說:「很多人就是因為自己是上人的弟子,覺得應該做,才開始加入環保,做好事不會寂寞,有了第一位拓荒者,很多人就會跟著做。」

一九九0年代,拾荒老人推著三輪車到處收破爛,是許多人成長過程的共同記憶。陳世慧說:「臺灣的拾荒產業才剛開始,但產值驚人,臺中的環保先驅曾益冰當年只能低著頭做回收,因為很多人會投以憤怒的眼光或對他出言不遜,質疑他為什麼要跟他們搶生意。」

臺中的環保先驅曾益冰當年只能低著頭做回收。(攝影者:黃世澤)
當時很少人聽過慈濟,環保概念還沒有普及,也沒有環保站或回收點,志工收回來的東西不知道該放在哪裡。陳世慧說:「他們只能跟別人借空地暫時存放或堆在公寓樓下,因為不衛生或怕影響房價,鄰居會去檢舉,環保志工三不五時就要面臨警察來開罰單。」

當時志工所遭遇的困難是很難想像的,儘管如此,環保先驅們還是很努力地繼續走這一條路。

因緣不同 感動相同


曲素珉和吳秀玉因為彼此的小孩在同一所安親班而認識,做環保讓她們的生命有了交集。曲素珉是韓國華僑,十幾歲時雙眼失明,因為姊姊嫁到臺灣,把她介紹給一位老榮民。吳秀玉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症,嚴重駝背,不良於行,是中低收入戶,無法就業,在家組裝原子筆的收入微薄,乾脆把大部分時間投入環保。

每天早上七點半,曲素珉慢慢摸索下樓,吳秀玉騎著改裝摩托車在樓下等她,曲素珉好不容易爬上摩托車,只能慢慢騎,沿途除了招來好奇的眼光外,也會有不耐煩的騎士對她們亂按喇叭。

曲素珉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任何玻璃瓶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是裝什麼的,「這是海尼根啤酒、這是麒麟啤酒。」陳世慧問她:「你是怎麼知道的?」曲素珉解釋說:「玻璃瓶有些比較長、有些比較短,有的胖、有的瘦,有些後面會凹進去。」用心就是專業,有一次上人行腳到環保站,還當場測試了這位玻璃瓶女王。

歐素卿在澎湖白沙鄉吉貝村淨灘活動中,撿拾海邊的寶特瓶等回收物。(攝影者:謝永元)
而在澎湖長大的歐素卿,離婚後回到家鄉吉貝嶼,先生外遇犯錯,大家反而對她指指點點、說長道短,讓她幾乎崩潰。一年多的時光,她用做環保來逃避心靈創傷,天一亮就到海邊撿垃圾和寶特瓶,累了就躺在沙灘上,仰望著天空,心情慢慢獲得釋放,像彩雲一樣輕盈。

後來歐素卿募了一臺環保車,邀集鄰居和小學同學四、五個人一起做環保。每年七、八月,觀光客留下大量垃圾,歐素卿心想吉貝沒有焚化爐,垃圾要往哪裡去?身為吉貝女兒的她,不喜歡看到外地人走後就把垃圾丟在那裡,希望自己生長的地方永遠和小時候看到的一樣,也期待自己的孫子長大之後看到的景色,跟他的祖母小時候看到的一樣漂亮。

不同於草根的環保菩薩,許欽琳是國泰金控董事,臺大理工科系畢業,住在陽明山豪宅,家境非常富裕,在妻子的接引下走進慈濟大門,從小小分類中,獲得最大的快樂。看到環保站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頂著大熱天,做得汗流浹背,許欽琳說他很感動,同樣的,許多基層草根的環保人看到他很有成就,還願意彎腰做環保也受到鼓舞,也彼此激發熱忱。

以前是毒品界大哥的廖坤永,一兩海洛因二萬元也照樣買,毒品讓他身心消耗,也帶給他的家庭破碎,媽媽為了他散盡家產,妹妹跟他切斷關係。很幸運地,他在臺中東大園區遇到了貴人,視他如己出,無分別心,如今他每天清晨就到環保站報到,樂當地球的守護人,回收物品也回收人生。

減少使用 不用更好


塑膠袋耐熱性佳,不會漏,非常方便好用,卻因為過度使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攝影者:張玉梅)
塑膠袋是二十世紀初公認最好的發明之一,耐熱性佳,不會漏,非常方便好用,如今卻因為過度使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臺灣的塑膠袋使用量排名世界第三,陳世慧說:「塑膠袋回收是人人生活中可以做得到的,大家應該減少垃圾袋和寶特瓶的使用量,不用更好。」

陳世慧不斷強調回收的可執行性,以成本少為原則,她說:「太過油膩的塑膠袋不建議回收,不如一開始就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直接裝。為了處理一個便當盒,用衛生紙一直擦,再用水一直沖,反而浪費資源。不要怕麻煩或感覺自備容器難為情,準備一個漂亮的容器去買食物回家吃,美感很重要,吃起來心情也會比較好。」

環保清淨在源頭,從源頭減量才是真正的環保,有些人有回收迷思,以為可以回收就盡量用,陳世慧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她說:「回收應該是一種精神,是一個生活態度,回收的宗旨是降低物欲,生活簡單,人也會簡單,快樂也會比較多。」【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玉美 桃園中壢報導2013/06/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