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的催生者——5號委員陳貞如

2023-05-11   | 慈濟基金會
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會務皆借用普明寺空間,一九六七年七月五日,上人與十位早期委員在普明寺前合照。前排左起:李時(靜恒)、俞金釵(靜能)、陳貞如(靜智)、洪碧雲(靜弘);後排左起:陳阿玉(靜慇)、黃素瓊、吳玉鳳(靜慈)、陳雪梅、林碧雲、陳綿。(圖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簡介】
陳貞如,慈濟委員號五號,法號靜智,是慈濟最初的委員之一。生於一九四一年,一九六五年初識上人,時為《民聲日報》花蓮分部的主任兼記者,對上人的濟世理念十分認同。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她即加入功德會。除了招募會員,投入慈善工作,也運用媒體界人脈,邀集資深媒體人協助,參與創辦《慈濟》雜誌,為後來《慈濟》月刊的前身。《慈濟》的發行,讓更多善心人士了解慈濟的理念與會務,進而成為會員或志工,對慈濟的發展與茁壯,有著重要的貢獻。  
 
【口述摘錄】
慈濟剛開始的時候,委員就只有十人,也沒什麼錢,但上人很慈悲,若聽到哪裡有苦難人,他就馬上前往了解。我們那時候幫助的個案比較多是獨居或孤老無依的個案,不然就是家裡生了好幾個小孩,但爸爸或是媽媽跑掉的單親家庭。去看完後,私底下我自己會再騎摩托車送東西去給他們,再幫忙打掃家裡。

 
早期訪貧,陳貞如前往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關懷照顧戶陳阿春。(圖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上人很信任我,一起出門遇到窮苦人,就會問我口袋裡有沒有錢,比如說等一下要去的地方,有很多可憐的孩子,他就會要幫助他們。雖然我會掏錢出來給上人,但畢竟剛開始做慈濟,年紀也輕,不懂他的用意,還會抱怨:「師父,你都沒有問我要買菜嗎……」上人就是告訴我「功德無量」。我就回他:「你每次都說功德,但是我都看不到。你不要把錢捐光啦。」上人還是簡單地說:「以後你就知道,以後你就知道。」

 我心裡想,錢都捐光了,以後我要知道什麼。這就是不懂,後來慢慢去感受,看著三個孩子長大都不曾讓我生氣,讀書不用打也沒有罵過,現在都很有成就,老大吳元芬是北昌國小教務主任,老二吳冠宏是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老三吳元芳在臺北經營貿易公司。而先生吳昔旗從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退休後,跟著我一起修習佛法,長年茹素,直到二○二二年八月時因跌倒住院,就這樣一直睡著,最後往生時走得很安詳。

 
陳貞如一家都與上人十分親近,三個小孩都是上人看著長大。左為老大吳元芬(六歲),立者為老二吳冠宏(五歲),前為老三吳元芳(四歲)。(圖片/陳貞如提供)


從家人身上,我才了解上人說的「功德無量」不是付出的當下可以得到什麼回報,而是菩薩照顧我。所以,我後來覺得上人真的很偉大,他不用跟你說很多,但你就要去感受,感受如何做、如何得。


歡迎訂購:
請洽:慈濟各地靜思書軒
或網路購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6323?sloc=main(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www.cite.com.tw/book?id=96003(城邦讀書花園)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1780701(三民網路書店)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