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正信實 表裡如一

2014-12-05   | 慈濟基金會
人生短暫且無常,上人期待大家提起修行之心,「出小家入大家、捨小愛就大愛」。「不染著外欲,安忍如大地,以慈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將心志放諸天下,精進入法、提升智慧,利益眾生。」
「修行,不只要信心堅定,還要殷勤精進。」晨語時間,上人勉眾以戒、定、慧「三無漏學」,對治懈怠、墮落。

持信精進 念念清淨

「修行是永恆之事,不能『今天修,明天休』。信解受持是學佛者的本分事,要用心聽法而引法入心,信受奉行佛陀的教導。」

現今通訊科技發達,各種訊息氾濫,似是而非,擾動人心。上人叮嚀,要心寬念純待人處事。「用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看待世事,莫隨境界起伏而起恨怨心、發恨怨音,才不致自亂心意,也擾亂他人。」

心起欺、怠、瞋、恨、怨,破壞了正信、正知、正見,也是破戒。上人警惕大家:「面對不好的聲色,以牙還牙,將擾亂彼此身心,也擾動周圍的環境。要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身、口、意不犯戒造業。」

已造之惡因惡緣,必須承受惡果苦報。上人叮囑,莫再起瞋恚心,再造惡因緣。「要虔誠懺悔過去與人結下的惡因緣,寬容、忍讓相待;不只化解惡緣,還要進一步轉惡緣為善緣。」

「信解不夠、誠意不足,就容易犯錯。修行要誠心無欺,聞法要信解受持、身體力行;誠正信實、表裡如一,才不失人格。持信、精進,念念清淨,心定則智慧生。」

「福」從何而來?上人指出,無「因」不能得「果」,「福」不是求來的,必須自我造福。「要自求多福──多種福因,多結福緣。」

遇樂不欣 逢苦不戚

《法華經‧信解品》記述,須菩提尊者等四位長老比丘,將佛陀喻為擁有無量財富的長者,自比為離家已久的貧窮子;為了接引失散已久、習於粗鄙貧困生活的窮子,長者脫下華麗衣飾,換穿破舊髒汙的衣服,拿著清潔工具接近窮子,教他安心在此做事;並以父執輩照顧晚輩的態度帶領窮子日漸上進,肯定他做事認真、有好品德,表示往後視之如子,以父子相稱……

十五日晨語,上人解說,窮子雖受照顧,也受到肯定,內心歡喜卻仍有一點擔心。「這是譬喻修行者已經有初步成就,能斷見惑,但是『思惑猶存』,思考力還不足。」

上人感嘆眾生無明,隨外境而生欲念、起煩惱,動輒聞聲起舞、盲從鼓譟而擾亂社會。「要善護諸根,攝御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境染著,不受聲色、物欲誘引。」

除了收攝六根、「不染外欲」,上人教眾,還要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疼惜物命、常念眾生恩;慈心待人、將心比心,不傷害他人。」

《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上人引以說明:「心不受物欲影響,即能『遇樂不欣』──面對喜歡的事物不起念求取,聽了鼓譟的言論也能沉著以對。能夠收攝心欲,即『逢苦不戚』──遭遇苦難不憂戚;不讓煩惱無明覆心,鍛鍊安忍如大地的心志。」

人生短暫且無常,上人期待大家提起修行之心,「出小家入大家、捨小愛就大愛」。「不染著外欲,安忍如大地,以慈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將心志放諸天下,精進入法、提升智慧,利益眾生。」

【靜思小語】修行要誠心無欺,聞法要信解受持。

上人開示於10月14、15日《農九月‧二十一、二十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