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二十五 先成人後成才

2014-11-20   | 葉子豪
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次第,卻是二十五年來守之不動的堅持,這也正是慈濟教育哲學歷久彌新,慈濟培養的人才得以發揮濟世良能,優遊海闊天空的關鍵所在。(攝影者:顏霖沼)
慈濟技術學院創校二十五周年、慈濟大學二十周年,其中所培育的醫護人才,有超過三成在偏遠地區服務,改善了臺灣東西部醫療失衡的狀況。在服務中學習,是慈濟教育志業體的傳統與特色,美好的利他特質陪伴每屆學子走出校園,不僅為職場專業加分,也為自己經營出有價值的人生。

純淨後山花蓮 醫護人員搖籃

1986年,東部最大、設備最完善的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硬體設施堅若磐石,但關乎醫療品質、病人生命的醫護人才,卻有青黃不接的隱憂,證嚴上人決定興辦護專、醫學院。1987年,慈濟向教育部申請設立「佛教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百年樹人的教育志業由此萌發。

上人希望護專能改善花東地區原住民少女升學、就業問題,也充實護理人力;除了因應迫切的良醫、良護需求外,上人也期許慈濟的學校能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成為專業與人文並重的典範學府。

1989年,慈濟護專(現已改制慈濟技術學院)開學,及至1994年慈濟醫學院創校,在人才養成方面,卻因整合了慈濟資源、人文精神,以及花蓮清淨自然的「境教」,而顯得與眾不同。

曾任慈濟護專人文室主任、慈大主任祕書的洪素貞表示:「當時我們就已經提倡人文、生活教育。認為學生要把規矩學好,尤其花蓮那麼遠,家長把孩子送來這裏,本來父母要做的家庭教育,學校也要某種程度承擔起來;然後是生命教育,那更不只是專業、職業的問題。」

「但上人一開始就看到,教育的本質是『人』,一定要先把人的品格教好——醫師要先做好人才能做一個好的醫師,老師也要先是一個好人,然後才是一個好老師。」洪素貞重申了上人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次第。
慈濟技術學院為慈濟教育志業第一所學校,創校二十五年來,不僅培育護理新血,也為花東地區在職的護理人員,提供就近進修管道,對東部醫護品質之提升有一定貢獻。(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接受滿滿的愛 然後學習愛人


為幫助學生適應離家在外求學生活、培養良好品格,慈濟首創「懿德母姊會」,結合慈濟志工、校內各班導師、諮商中心專業人員的三軌輔導機制,將志工的人品典範、良知良能引入校園。慈濟護專第一屆畢業生蔡碧雀即分享了在學期間接受慈濟志工關懷,以及當志工服務他人的美好經驗。

「懿德媽媽將我們視如己出,有人每個月遠從臺北來,有人住花蓮就帶我們回家包水餃,讓異鄉學子感受滿滿的愛。我們每月一次到水源國小輔導原住民小朋友做功課。雖然部落生活條件差,但孩子們樂觀天性、黝黑的笑臉、活潑的身影,成為我最美好的回憶。」

創校二十五年,服務學習已然成為慈濟技術學院的傳統,據校方統計,目前全校學生不到三千人,可是一年累積下來的服務學習總時數卻高達六萬到七萬小時。校齡二十年的慈濟大學亦不遑多讓,校長王本榮約略估算:「我們學校有三千多位學生,每年參與服務學習超過六千人次,而接受他們志願服務的人次接近四萬。」

服務利他利己 看見別人需要

嚴謹的要求、略顯「保守」的規範、付出無所求的服務學習,究竟能造就什麼樣的能力?學生參與校外活動的紀錄可為具體解答。
整合慈濟既有的志工資源,慈濟教育志業體積極推動服務學習;時至今日,當志工、服務別人,已成各級慈濟學校之傳統。(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2011年,行政院青輔會舉辦青年政策研發競賽,慈濟技術學院學生組成「黃金追夢團之福利安國隊」,提出「社區保健志工深耕計畫」參與角逐,參賽者跟隨東區慈濟人醫會義診團隊深入花東偏遠地區,在幫助弱勢民眾的同時,收集疾病資訊、分析公衛問題。

「黃金追夢團」研究後發現,偏遠地區醫事人力不足,部分地區的衛教有賴志工,但大學生志工會畢業離開,本地志工則缺乏撰寫計畫申請經費的能力,致使衛教成效不彰,甚至面臨停擺。

因應難題,學生團隊建議,由署立醫院、社區發展協會及村里長共同承擔志工培訓工作,號召社區青年、退休人員及家庭婦女加入,成立可永續運作的志工團隊。並善用網路無遠弗屆的優勢,設立「社區衛生保健知識提升網站」,將志工培訓課程、衛生保健、疾病防治等訊息放在網站上,並加入諮詢、發表意見之平臺,以增進民眾健康知識。

經過長達一年的服務與研究,「黃金追夢團」的努力獲得肯定。「競賽結果,五十五個參賽團隊錄取十組,可以當面向總統提出建言。我們是獲選團隊中唯一來自技職體系的。」當時代表獲勝團隊,向總統報告的醫管系畢業生鄒欣縈回憶道。

為東臺灣培育人才 改善醫療失衡

經過二十五年的耕耘,慈濟院校畢業的良醫與良護,已然成為慈濟醫療志業體的骨幹。根據花蓮慈濟醫院的統計,院內醫師有三至四成是慈濟大學的畢業校友,他們大多數家在西部,且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畢業之後安住人稱「後山」的花蓮行醫。

對此,慈大校長王本榮語帶欣慰地說:「慈大醫護科系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改變臺灣東西部醫療嚴重失衡的狀態。」

而隨著科系日趨多元化,慈大、慈技也培養出許多醫療領域以外的人才,校友們不僅在慈濟所屬的慈善事業基金會、人文傳播媒體、中小學等志業體發揮良能,也被一般企業看重。

人力銀行於2013年5月公布的大學就業率排行中,慈濟大學以百分之七十一點五的百分比,勇奪一般體系私立大學冠軍,慈濟技術學院則以百分之七十點八的成績,居技職體系私立大學亞軍。不少實業家在與兩校進行產學合作時,就開始向優秀的實習生招手。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李鼎銘表示,慈濟人所經營的事業體,喜歡任用慈濟學校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在校時已經過人文的薰陶,具備一定素養,「最重要是使命感、責任心、積極度。如果你有這些優點,就勇敢來投你的履歷!」
慈濟教育重視專業與人文,許多企業主也歡迎慈濟學子前往實習。(照片提供:大愛感恩科技)


持續修養品格 精進專業能力

認真、負責、謙遜,願意比別人多做一點、少計較一些,是慈大與慈濟技術學院畢業生為人所稱道的特質;但,也曾有人擔心——慈濟把學生教得太「乖」了,如何與人競爭?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大陸、韓國快速崛起,年輕世代所面對的是全球化的職場,挑戰更為嚴峻。

慈濟學生的「乖」,不是表面無條件的順從,而是一種紀律。王本榮表示,「乖,加上兩個翅膀,就變成乘風破浪的乘。你要有好的品德和專業,而且思辨能力很重要,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王本榮說,人文課程、慈誠懿德爸媽、大體老師,給學生很多潛移默化,比較容易和別人合作,相較於爭強好勝、相對於以力服人,更容易得到認同。身為小兒專科醫師的他也提醒學生:「少計較、少比較、不要貪圖睡覺,不要大呼小叫,不要當宅男把自己關在地窖,要謙恭受教。要做到沒有那麼困難,但是你做得到,大家一定是非常喜歡你。這是短空長多——也許在短期競爭中你吃虧,但是你長久的努力,大家看得到。」

王本榮比喻,專業能力不足,就像蒼蠅困在玻璃窗前,雖然外面一片光明,卻怎麼也飛不出去;專業能力夠但品格不好,就像一隻小小鳥,怎麼飛也飛不高。唯有具足良好品格與專業能力,方能如蒼鷹一般翱翔。

誠如證嚴上人在2000年慈濟中小學創校,教育完全化的紀念碑銘所言:「真理不因時遷而廢,理想不因勢改而頹。教化當戒立異,興學慎防爭奇。」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慈濟教育事業的硬體設備與時俱進,但顧好作人的根本,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次第,卻是二十五年來守之不動的堅持,這也正是慈濟教育哲學歷久彌新,慈濟培養的人才得以發揮濟世良能,優遊海闊天空的關鍵所在。【更多內容,請參閱請參閱教育25聯合校慶專欄報導】

(文:葉子豪 摘自:《慈濟》月刊第575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