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們以功德會為家

2016-04-26   | 張正雄
張正雄一家人接受功德會照顧將近二十年,後來二哥在吉安買房子,全家才搬離住了十年功德會提供的水泥房,這一路走來見證慈濟的艱辛。(攝影者:邱淑絹)
幼時住在普明寺後方、師父們做棉紗手套的簡陋工作坊,旁邊就是派出所,我經常看到壞人被警察抓進去後都會哭。後來蓋精舍時,德慈師父也在精舍的土地上蓋一間木板房讓我們住。

屋被妮娜吹垮 借住水泥房

妮娜颱風(1975年)時,我已經十二歲,記得當時風雨相當大,我跟姊姊很怕,想去師公那兒,但媽媽不答應,直到房子開始搖晃,眼看著要撐不住了,才跑過去。但根本跑不動,一隻腳才拔起來,另一隻又陷下去,不到五十公尺的路,我們走了好久好久。

風雨過後回到家,發現大梁斷了,房子隨時會垮,就先用石頭支撐住,但也不敢住了。後來師公在精舍後面蓋了一排六間水泥房,我們搬進去後生活穩定,不用再擔心颱風來。一直到我十八歲進銀行工作,全家人都還住在那裏。

國中畢業後我當過學徒,因為罹患小兒麻痹行動有些不便,工作不是很穩定。靜盈師姑(花蓮慈濟委員林慧美)跟我媽媽很熟,介紹我去她工作的臺灣銀行應徵。那個職缺是負責搬運銅板和鈔票的工友,有體重限制,我長得很瘦小,距離規定的體重還差一點;經理人很好,讓我在口袋裏放了幾顆石頭才通過,做到現在超過三十年了。

小時候的生活,都靠著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每月的補助,還有哥哥從軍的津貼。媽媽有空就去精舍幫忙做手工,也會叮嚀我們,至少初一、十五一定要到大殿禮佛。但小孩子清晨三、四點爬不起來,常常到了拜經快結束我才跑過去。

師父辛勤工作 幫助貧苦戶

每月發放日很熱鬧,有很多人來幫忙,煮的煮、洗的洗、發放物資的發放物資,工作都分配得很好,媽媽也會去幫忙,不是在廚房就是在前面招呼。精舍會準備午餐讓照顧戶吃飽再回去;那天吃得特別豐盛,有師父們自己種的菜,也有師姑帶來的食物,我們也跟著一起吃。但我最喜歡的是農曆七月三十日,師公講完經,會給我們糖果吃,那時候很少吃糖,所以很開心!

我們一家人接受功德會照顧將近二十年,1984年二哥在吉安買了房子,全家才搬離住了十年的「妮娜小築」。

回想當年,師父們要種田、種菜,還要做手工、雕刻、做蠟燭等,做的事情很多,給我的印象就是很忙、很忙;那時候我不懂,他們為什麼要一直忙?後來才知道,是為了「奉獻愛」。

慈濟發展到今天,這條路實在很辛苦;尤其自己的生活都不好過,還要想盡辦法幫助人。以前雖然也有零星救助國外,不像現在關懷到整個世界;師公的肩膀一定要很硬,才能扛起這麼大的責任。

慈濟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我是見證者。

(口述:張正雄 採訪:盧佩玉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3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