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 樂來練功打鼓

2016-07-29   | 朱聖君 林盈楹 翁昭芬 林瑩欣
鐘鼓演繹加上肢體動作,與之前的手語、妙音演繹有很大的差異,是一種創新,推廣到每一個社區,希望每個社區都有鐘鼓的呈現。(攝影者:鄭茂成 地點:慈濟臺北市松山聯絡處 日期:2016/07/25)
「如果打歪,鐘鼓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可以感覺出來是分心的,所以要很專注,萬事皆能成。」才剛放暑假,張諾亞就來到位於辦公大樓十六樓的臺北慈濟松山聯絡處,一進入就聽到宏亮的聲音伴隨著〈勤行頌〉的音樂。

鐘鼓齊鳴勤行道

這是每週一次的鐘鼓體驗課,參與練習的學員年齡層分布很廣,有國中生、滿頭白髮的資深志工,更有全家一起出動的老、中、青三代,雖然身分與背景各不同,但精神理念相同,即是人人發願入法與傳法。

一百八十多公分高的志工葉德澤,雖然有著高大的身形,但是卻能演繹著剛柔並濟的身體語言,將鐘鼓傳法的精神無私地與學員分享。葉德澤說明,鐘鼓是東西方的樂器,也是佛寺的法器,此次演繹加入東方的舞蹈意涵,透過在慈濟靜思精舍主堂前面的鐘鼓型態,縮小成菩提鼓和菩提鐘。

鐘鼓演繹加上肢體動作,與之前的手語、妙音演繹有很大的差異,是一種創新,推廣到每一個社區,希望每個社區都會有鐘鼓的呈現。葉德澤強調,這是一個體驗、一種運動,希望大家來流流汗,用歡喜心來嘗試,只要有一顆年輕的心,就能來參加。
參與練習的學員年齡層分布很廣,有國中生、滿頭白髮的資深志工,不分年齡層,大家都歡喜地專注在眼前的練習。(攝影者:鄭茂成 地點:慈濟臺北市松山聯絡處 日期:2016/07/25)

老少揮汗願精進

佛堂內,大家在做完柔軟操後,身體面向正前方,保持上身挺直,拉開弓步,跟著分解動作,一一慢慢練下來,還不時穿插鼓棒、筷子的掉落聲此起彼落,與歡喜的笑聲。從剛開始輕鬆的表情,到後來額頭冒出豆大汗珠,就可以知道用心練習,其實並不輕鬆。

六十多歲的志工陳慈心,在家裡就開始練習柔軟操,對著鏡子練習,希望自己的姿勢可以熟練一點。剛開始有點跟不上節拍,有些挫折,但後來想明白了,不可以被困難克服,她說:「只要有心,就多練習,就是多練!歌詞和音樂真的要記住,就會進步。」隨後還笑著表示,敲鐘雖然只有十七下,可是哪個時刻要敲,大家要整齊,真的不容易,也因此學習到要合和互協。

家裡沒有鼓棒的七十三歲劉孫玉,特地帶來煮麵棒,因為打鼓需要蹲馬步、弓步,覺得像是運動,即使穿著護腰也要來練習。劉孫玉紹練習的時候,總是認真跟著老師比劃,她認為還能練習鐘鼓的自己很有福報、很法喜,笑咪咪地跟大家說:「我會勤學,我會認真地學。」這樣歡喜又堅持的精神,讓人覺得值得學習。

不只老菩薩學習的歡喜,就讀國三的張諾亞為了趕上進度,平時在家練習前會先去跑操場,再回來看著電腦邊學邊練習。張諾亞在學校學習武術,對她來說打鼓要蹲馬
七十三歲的劉孫玉活到老,學到老,家裡沒有鼓棒,還特地帶來煮麵棒,因為打鼓需要蹲馬步、弓步,對她來說像是運動,感覺很舒服、很棒!(攝影者:鄭茂成 地點:慈濟臺北市松山聯絡處 日期:2016/07/25)
步,跟國術的基本功很像,對於自己能專注於當下完成二小時的練習,表示很驚訝。

三代同堂展孝道

陳美格與先生廖學登都是慈濟志工,雖於去年(2015年)遭遇喪女之痛,如今慢慢走出傷痛,這次她與小女兒廖韋妍同時報名參加鐘鼓體驗課,是難得的母女檔,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近九十歲的婆婆也陪坐在後面,津津有味地看著兩個人練習,三代同堂的畫面令人羨慕。

陳美格覺得〈勤行頌〉很觸動人心,歌詞中誠正信實、慈悲喜捨,都是弟子要跟隨去做的,對於將孩子送到慈濟來學習,她感到放心,期望未來家人們生生世世都能走慈濟菩薩道。

國三的廖韋妍趁著暑假陪媽媽、阿嬤一同來參與,她覺得要把握這樣的機會,因此感性地說:「行善行孝不能等,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能做要趕快做。」

慈濟是一個不分年齡的團體,透過不同嘗試,總是為志工的學習加上新元素、新活力,讓大家的視野更廣、更寬闊。在慈濟走過第五十年的歷史時刻,期待以鐘鼓傳承慈濟的精神與法脈,讓眾人有警世的覺悟,有傳法的弘願,要將佛法永傳在世間,需要的是不分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同年齡和階層的大家一起來投入。【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朱聖君、林盈楹、翁昭芬、林瑩欣 臺北報導 2016/07/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