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今天 慈濟月刊誕生

2009-07-20   | 黃秀花
南港區社區讀書會,大家一起研讀慈濟月刊。攝影:歐正雄
2009年7月20日,上人在志工早會開示中表示:我們天天都在歷史中。上人翻開陳舊的歷史檔案,感恩說出42年前的今天(註:1967年),慈濟月刊出版,「雖然簡單,卻是人文起跑之日」!(下文引自:慈濟月刊)

從徵信出發,篳路藍縷為慈濟留史

1960年代,刊物的出版審查相當嚴格,
克難慈濟功德會剛成立,人力與資金都相當匱乏,
卻在幾位有志之士奔走下,功德會成立十四個月又六天,
《慈濟》雜誌在花蓮創刊。
從徵信出發,簡單而嚴謹,
字字句句心繫「慈悲」、「濟世」。

時光倒回四十年前,那是一個民風純樸、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從台灣中部來到花蓮苦修的證嚴上人,眼見東部貧病者眾,發起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率先響應的是一群手挽菜籃的婦女,她們靠著口耳相傳、努力奔走勸募。

然而,一天存五毛買菜錢,累積善款的速度,非僅緩慢、且十分有限。這當中,有位在花蓮市區經營委託行、兼任《民聲日報》記者的女子,便想到要利用傳媒力量,將功德會行善的宗旨與濟世觀念廣布 - 此人即是慈濟第五號委員、法號「靜智」的陳貞如。在她大力推動下,促成慈濟第一本期刊的誕生。

四十年後,端坐在陳貞如開設於花蓮市區的佛教文物店,她輕推著鼻梁上的眼鏡,眼神緩緩飄向遠方,點點滴滴的回憶,就在她時而低頭沉思、時而舉目遙想,慢慢地拼湊出來…


每日省三十元辦雜誌:陳貞如、靜慈出資創刊

當年陳貞如(右一)向上人提出「辦雜誌」的構想獲得認同,他便和靜慈兩人集資、匯聚人脈,促成慈濟雜誌出版。(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1967年、功德會成立次年,陳貞如向上人提出「辦雜誌」的構想,一則可宣揚佛教的慈悲理念,再則也能藉此號召更多善士捐款贊助。

上人覺得立意很好,只是衡量當時功德會的狀況,再怎麼多做嬰兒鞋及匯集眾人善資,要應付每個月的救濟開銷,都屬勉強,遑論辦雜誌?「師父,您請放心!錢的事我來想辦法!」陳貞如與同為慈濟委員的舅母吳玉鳳(靜慈)商議,兩人決定每日節省三十元、每月集資一千八百元,共同分攤刊物出版費用。

接著,陳貞如運用報社人脈,找上《中央日報》花蓮分部主任林志勝、《中華日報》特派員侯蔚萍及《中國時報》特派員溫煥元等人,協助辦理刊物的申請登記。「這三人在花蓮都是有影響力的記者,因為他們出面,才讓執照順利辦下來。」陳貞如說,以當時戒嚴的政治情勢,刊物出版需受到嚴格審查,幸有這三位被花蓮媒體圈尊稱為「三仙老公仔標」的資深記者幫忙背書,《慈濟》雜誌才得以面世。

1967年7月20日,《慈濟》雜誌正式出刊,敦請花蓮新聞界龍頭林志勝出任發行人、侯蔚萍擔任總編輯、《民聲日報》特派員李業漢兼任記者,陳貞如和吳玉鳳則分任社長、副社長,首期發行三千份。

談到創刊號的發行,陳貞如不禁回想起出刊前兩日的傍晚,她為了趕著將編排完成的文稿,呈請上人過目,一路從市區騎摩托車來到新城鄉,就在將轉彎拐進靜思精舍的巷子時,因無路燈視線不良,把一位老伯給撞倒了!這一撞,不僅老伯瞬間倒地,她也被沉重的摩托車壓得脫不了身,油污溢滿路面。千鈞一髮之際,佳民派出所主管張榮財路過,立刻下車將兩人扶起,還攔了一部軍車載送他們到北埔的診所去救治。

等清好傷口、包紮完成,半小時過去了,陳貞如來到精舍已是一片闃黑;上人見她手腳纏著紗布,心疼地垂詢好一會兒。次日,當她拿著即將送廠印刷的版樣,來到新港街的記者聯合辦公室時,侯蔚萍見到她全身掛彩,脫口說出一句:「這是好彩頭啊!」

這一句好彩頭,如今果然應驗。《慈濟》雜誌四十年來歷久不衰,且發行量一度衝破三十萬大關,成為全台每期發行量最大的期刊。

(相關報導請詳閱慈濟月刊48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