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怨懟 愛也要甘願修心

2016-01-30   | 張素玉
因家庭的和樂,七十歲的楊雪珠穿著護腰做著各種粗細工作,雖然身體疼痛,但她不以為苦。(攝影者:陳忠華)
「我這麼辛苦工作,家人無法體諒?」、「為什麼孩子不知道媽媽的辛苦?」、「為什麼先生對我不好,最後還是需要我照顧?」七十歲的楊雪珠走過許多的「為什麼」,如今她才知道,與家人互動要從「甘願與包容」開始做起。

日夜加班 疏親情惹怨懟

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務農人家的楊雪珠,未出嫁時,在家負責家務,從未外出工作。二十一歲那年經媒妁之言結婚,婚後育有一女兩男,住在屏東。因先生從事木工裝潢,時常舉家隨著工程四處搬遷,大兒子國小時期就讀了五所小學,雪珠深感搬家辛苦,也埋下日後北上,日夜加班只為買一間房子的動力。

三十幾年前,楊雪珠一家人落腳新北市新莊區,為了賺錢,她天未亮就得搭車至三重的工廠工作,出門時孩子都還在睡覺;晚上加班回家後,孩子早已入睡。仗著孩子有婆婆及先生照顧;漸漸地,雪珠常住在工廠。「那時每天加班,加到沒日沒夜;工廠有宿舍,做累了就住那邊。」甚至有時候,雪珠一個月才回家探視一次。

女兒及小兒子還年幼,無法理解母親為何時常不在家,親子關係疏離。「我們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在哪裏?」面對兒女的怨懟,楊雪珠感嘆:「為了家庭生活!有口難言……」也由於不懂如何教養孩子,雪珠時常用吼罵方式管教,讓小兒子更反感。

有次小兒子偷了水果,楊雪珠拿竹枝打、罵,兒子竟奪去將竹枝折斷,心痛的她怨自己教不來,將小兒子拖去警察局讓警察教。不只孩子不諒解,先生也因雪珠無法兼顧家庭,兩人時常意見不合起口角,甚而打罵相向,夫妻關係一直不和諧。

雖然人在外工作,楊雪珠一顆心仍懸在家,這心情只有年紀稍長的大兒子詹前棠了解:「爸爸的努力可能也沒辦法維持一個家庭,所以媽媽要去工作,我們從小就自己要想辦法。」
每有大型活動,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齋堂,總能看到嬌小的楊雪珠,默默付出的身影。(攝影者:洪慶章)

懺悔過往 以行動來彌補

楊雪珠心裏的苦,工廠老闆娘也是慈濟社區志工的邱秀蘭都看在眼裏;在1996年,慈濟三十周年慶時,秀蘭邀約雪珠到花蓮靜思精舍參訪。雪珠看到精舍師父自力更生,生活節儉刻苦,很受感動。

「從花蓮回來後,發願不再愛漂亮,不再上美容院整理頭髮。」楊雪珠將每隔三個月剪一次頭髮的錢省下,繳交善款幫助人,也加入環保志工行列;之後陸續參與生活、香積、醫療志工、煮茶水等,進而培訓,於2002年受證委員。

加入志工行列多年,楊雪珠做得很歡喜,然而回到家中,怨懟還是存在親子及夫妻之間。直到2011年,慈濟舉辦「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雪珠在《慈悲三昧水懺》共修過程中讀到「暴躁習氣常傷人」、「人身難得惡當斷」、「知罪肯懺」等偈頌文,邊讀邊流淚,想起過往的壞脾氣,她驚覺要向家人懺悔

頭髮斑白的楊雪珠向小兒子說:「小時候媽媽沒有把你們照顧好,今天才變成這樣家庭失和……」多年的情結,孩子一時無法放下怨懟;雪珠自知有錯,不敢奢求孩子的原諒,決定用「小時候沒照顧,現在顧來補」的彌補心態,默默以行動來表達她的懺悔。

雪珠與女兒同住,就細心打理生活起居,讓早出晚歸的女兒下班回家後,可以好好休息。當兒女發脾氣時,雪珠選擇不回話,不再互相爭執,善解包容孩子的情緒。「上人說要吞忍啊,尤其是還要內化。」雪珠感悟道:「不是忍就可以了,真的消化掉就海闊天空。」
近幾年,先生身體時好時壞,雪珠減少清掃工作、做志工時間,陪伴先生就醫,照料生活。(攝影者:柯喬麗)

母親的改變,孩子看在眼裏,不再常頂嘴,「現在媽媽看到我們有需要,會主動告訴我們說她可以幫忙。」在大兒子詹前棠的眼中,媽媽脾氣變好,比以前容易親近多了。

心轉境轉 甘願做歡喜受

近幾年,先生身體時好時壞,楊雪珠減少清掃工作、做志工時間,陪伴先生就醫,照料生活。早年夫妻爭吵、拳腳相向的記憶揮之不去,一開始雪珠總懷著不甘願的心情,經過經藏演繹之後,懺悔過去不該以「你對我不好,我當然對你不好。」的心態來相處,而是轉換心情面對夫妻緣分,「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加利息。」

把照顧先生視為責任,「我不會再埋怨,埋怨跟仇恨很痛苦!」放下怨懟的楊雪珠,讓兒女不再覺得母親對父親無情,也讓在國外工作的兩位兒子安心打拚,家庭氣氛漸漸和樂。

走過親子及夫妻關係的困頓,雪珠把家業、志業做得歡喜。雖脊椎曾開過刀,身體有疼痛,但楊雪珠不以為苦。「現在我很幸福,有聽到上人的法,漸漸來修心,真的吞忍了就沒代誌囉!什麼事都想得開,看得開就好命了!」念轉、心境也轉的雪珠,正在品嘗回甘的人生滋味。

(文:張素玉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0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