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喪子因緣 體悟無常

2016-03-08   | 陳幸君
張寶惠(左)參加訪視後,見到苦難的人比自己的遭遇更苦,變得較敢開口募愛心。在資深委員陳英寬一路陪伴下,張寶惠終於受證。(攝影者:吳珮婕,地點:臺南市,日期:2015/11/30)
平時話不多,總是默默做、靜靜聽的張寶惠,本來不敢主動跟人募愛心,覺得隨順因緣就好;但是參與慈濟訪視後,見到苦難的人比自己的遭遇更苦,變得較敢開口。逢人便講慈濟,對面做建築的鄰居、牽狗散步的陌生人……等,邀約一起行善可以結下好緣,對自己增添更大的信心。

受證後,寶惠不禁憶起二十幾年前一個不解、卻又清晰深刻的夢,夢中看見眼前有一大卡車的磚塊,證嚴上人告訴她,要她擔走,她說,磚塊那麼多,她擔不了!上人以輕柔的聲音告訴她,「那就慢慢擔!」

出生貧寒 吃苦刻苦

在臺南市,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悶熱的傍晚,張寶惠總會騎著機車往大賣場,穿梭在車水馬龍之中,花甲之年的她趕著晚上六點到十二點的賣場服務工作,日夜顛倒已近十個寒暑。即使已經可以享受含飴弄孫之際,仍像個拼命三郎一般,一刻不得閒,工作、行善不落人後。

張寶惠從小家境窮困,因兄弟姊妹多,童年時曾被有錢親戚領養,養父母待她視如己出,但年幼的她不忍弟妹吃著苦,自己卻享受著,因此過不了多久,自己又選擇回原生家庭同甘共苦,幫忙照顧弟妹,唯一堅持的是一定要念書,後來是靠著補助念到了國小畢業。當時由於被補助才能順利就學,小小年紀時的她,就想著自己長大後也要助人。

二十四歲結婚,先生的兄弟姊妹也多,家境一樣貧窮;除了婆家也要照顧娘家,雙方家人大大小小的事,經濟、病痛等都要承擔、陪伴著。懷幾個孩子身孕的期間,曾五年當中搬了三次家,生活就像顆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一日復一日。

但在這艱苦拮据的日子裡,靠著自己的勞力與毅力,及先生的共同努力,再跟「互助會」,夫妻克勤克儉之下,後來買了房子,讓全家不再過著飄盪的日子。

發心立願 法度先生

五年前,慈濟志工積極邀約寶惠參與入經藏以及歲末祝福。「猶記初次見到上人時,不由自主的淚流不已,感覺自己一生所受的苦,上人都知道了。」當下也驚覺,「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

直到三年前,有位志工有事拜訪寶惠,並聊起做慈濟,不斷地鼓勵可以進一步參與見習、培訓。寶惠當下思及,「身邊所牽絆的親人都一一往生了,覺得已經可以有時間可以做事了。」自此,才開始真正的走入慈濟大家庭。

寶惠走入慈濟後,變得較敢開口,因了解慈濟是做好事,是在助人,「對的事,做就對了。」也讓她從中體會到行解並重、知行合一的佛法精神。在這期間,時常會想到脾氣差,卻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先生,她心中發願:「一定要把先生也度進慈濟。」

中年喪子 淡然面對

已是接近苦盡甘來,寶惠的人生漸趨圓滿,但在2014年中秋節當天,得憂鬱症多年的兒子,卻選擇在月圓人團圓的日子裡,結束三十三歲的生命。

從小乖巧、懂事、不讓人擔心的兒子,念高中時與一位女同學交往,全心全意的付出情感,但幾年後女生卻移情別戀,兒子自此開始憂鬱,愈來愈嚴重,服藥治療期間,仍一直持續著工作,即使常常夜不成眠,工作也從未間斷過,但個性卻變得更封閉,不喜歡接觸人群,僅有的少數朋友,也是同病相憐的病友。

兒子的往生,先生一直很想不開,覺得自己學佛這麼久,怎還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也很自責,因為脾氣不好,對子女一向都是責罵、咆哮教育,不懂得換其它方式溝通,即使孩子生了病,亦是如此,常常以責罵代替關心。
張寶惠(右)終於能了解二十幾年前,夢境中一大卡車的磚塊,正要開始一一擔起,她積極參與活動,用心於菩薩道上。(攝影者:郭明娟,地點:臺南市,日期:2015/02/08)


發生憾事後,先生變得沉默,常恍神的枯坐在沙發上;相反的寶惠卻顯得平靜,憂悲不形於色,她淡淡地說:「近幾年面對公公、婆婆、媽媽、養母,他們生病……接著一一相繼往生,現在面對兒子已經能看淡許多了。」

見苦知福 放下執著

學佛多年也讓寶惠更了解因緣果報,或許兒子過去世中,曾經辜負女孩;所以寶惠能夠善解,不瞋恨對方。而兒子、其他親人是今生的緣,來世不一定會在一起,現在只是提早分開而已。再者是不敢去想,「因為自己一定要比先生堅強,萬一我也瓦解了,先生會更自責。」

一向孝順、乖巧的兒子之所以選擇輕生,寶惠相信「如他臨終不久前跟我說的話」,寶惠想起兒子這段話:「我要成就您,不能再讓您們為我煩惱。」令寶惠感到不捨,更不忍苛責孩子的善解人意。

兒子的不幸,寶惠懇切呼籲時下年輕人,要對自己選擇的情感負責,一念之差的傷害,可能影響對方一輩子,甚至是一個家庭、社會,但自己卻渾然不覺。但同時也感嘆,「兒子如果有貴人,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期盼兒子來生能與人多結好緣,在面對困境時或許能有貴人相助,不再重蹈憾事。」

苦盡甘來 期許未來

為了讓先生能走出哀傷、自責,鼓勵先生參與訪視,一次去關懷一位八十歲的老婦人,她的三個兒子都往生,也去關懷一位患有小兒麻痺的個案。先生親眼所見比自己更悲苦的人,自己還能手心向下,主動協助他們換燈泡、拿蓆子……

「這些都只是小事,他們自身無法做到,自己卻因這小小的付出,有著大大的感受!」這兩次的見苦知福,讓先生開朗些,枯坐在沙發上恍神的次數減少。他也開始參與見習,在心境上的改變,明顯可見,接著也要參與培訓,跟上寶惠的腳步。

以前常想著,有一天若見到證嚴上人,要向他訴說自己這一生的苦。在見習培訓期間,聽到許多人的分享,相較之下發現自己並不算苦,現在最大的心願是接引全家人走入慈濟,跟著上人行於菩薩道。寶惠終於能了解二十幾年前,那個夢境中一大卡車的磚塊,正要開始一一擔起。。【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幸君 臺南市報導 2016/03/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