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然災害的人道救援與社會共濟

2019-09-24   | 演講者:顧林生 整理:王育慧
顧林生主任在演講中提到慈濟的工作,是專業規範服務,慈濟有心、有錢、有人、有專業的人士、有技術、產品,還有媒體,還有政府的幫助,慈濟的救災經驗,大家都可以交流。(攝影者:顏天賜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19)
四川5.12汶川地震災害應對研究與培訓中心學術主任顧林生主任以「中國大陸自然災害的人道救援與社會共濟」為題,分析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九寨溝地震、宜賓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道救援和社會共濟的特點、模式、機制、政策和存在問題。
 
顧主任以汶川地震為契機,對於自然災害的人道救援,除了中國大陸政府加強政府救助之外,全國各種基金會、非政府組織、企業和一般公民等奉獻各種「愛心」,形成了中國大陸特色的社會共濟模式。他也感謝臺灣、慈濟,在援災方面給予很多寶貴的經驗,對中國大陸天然災害之人道救援與關懷發生很大的作用。
 
以九寨溝地震來說,地震後強大救援力量進入,包括臺灣、各國的救援力量,還有民間的力量,讓九寨溝地震發生後兩天內人民能全部撤走。尤其是看到慈濟的工作,是專業規範服務,慈濟有心、有錢、有人、有專業的人士、有技術、產品,還有媒體,還有政府的幫助,慈濟的救災經驗,大家都可以交流。同時,中國大陸也開始從民間救災可以參與國際救災,開始朝往這個領域走,大陸也參加聯合國大會,也開始在國家層面上幫助比較困難的國家。
 
他提到,花了十年時間,中日兩國合作在北京建立國家搜救訓練中心,也就是國家力量和現在民間一起投入救援。以全世界來看,大陸地區的地震風險居世界第五位,所以是今年國家減災委員會非常重要的議題,而中央對老百姓的災情補助、資金的分配、房屋倒塌補助、生活救助,這些基本標準,也因應每個地區有點不同。
 
顧主任指出,中國大陸人道主義救援方面的挑戰,在制度上怎麼改革?現在提倡四川的故事經驗,要人道主義參與,以防震防範風險為主。未來挑戰,中國要建立一個災害風險緊急機制——信息共享,特別是對民眾提供更多的細節、建立全國慈善工作、應急包括疏散標準能力、防災減災力量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加、整個公民的道德安全的素養、還有民間走動。
 
最後顧主任再次對慈濟的援災,表示他的感動和感激,並希望中國大陸與慈濟以人道主義,一起來促進社會共濟,走向韌性發展文化。
 
(演講者:顧林生 整理:王育慧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