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救援優先要務:面對應對災情影響並服務個人

2019-09-24   | 發表者:Trevor Riggen 整理:蔡翠容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救援服務資深副主席Trevor Riggen。(攝影者:詹進德,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9/19)
「第五屆慈濟論壇」9月19日下午,進行第二場專題研討,針對天然災害之人道救援與關懷議題探討,其中一位發表人,是由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救援服務資深副主席Trevor Riggen分享人道救援優先要務:面對應對災情影響並服務個人。

美國慈善共行

Trevor Riggen於2019年1月2日出任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救援服務(Disaster Cycle Service)資深副總裁。在這個職位上,Trevor帶領一支由紅十字會員工,以及災難準備、反應與重建恢復專家志工組成的團隊,規劃與實施計畫並組織行動,以避免並減輕美國與其領地發生緊急災難時造成的人員傷害。每一年,團隊處理超過六萬件天災事件,大部分是野火的災難;但是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大規模的災難,他並說明其與慈濟基金會相當類似的原則。

Mr. Trevor Riggen提及,無論哪裡的紅十字基金會都是強調人道精神、獨立性、志願制,還有慈悲為懷,都是基金會非常重視的原則,而且只要有需要,紅十字會不分人種,都會提供服務,以集體的方式來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這些使命是美國紅十字會非常奉行的理念,也是與慈濟抱著相同的情懷。

一張身著藍天白雲的美國慈濟志工與美國紅十字會成員合影的相片,他展示這張相片呈現與慈濟基金會間一直非常密切合作,這張相片是與慈濟做災難準備工作。Mr. Trevor Riggen:「當時還有其他很多不同的單位合作,如消防署、市政府一起集體合作,這就如同剛剛講者BRENT提到,一起來促成,一起來合作,是多麼重要。」

近年天災不斷

他分享紅十字會過去兩年的工作,「通常我做這樣的演講,我都要說服世界各地,現在天災人禍愈來愈多;但是,我覺得在這裡,我不需要說服大家,大家都比我更清楚。」螢幕上,一頁簡報圖表有不同的線條,一條條線條,代表天災狀況。Trevor表示這幾年,發生的天災次數愈來愈多,而且速度也愈來愈快。

「美國在2017年,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有哈維颶風、德州的艾瑪颶風,還有加州整個海岸線都有森林大火。」他提及,到了2018年情況更加嚴重,譬如佛羅倫薩颶風,有兩百億美金財產損失,幾個月之後的麥可颶風,有兩百五十億損失,更不必提有多少人痛失家園與生計。「我自己在做救災,常常會看到有些天災是複合性的。」 

最近在美國發生很多森林大火,開始可能只是小規模,但在幾個小時內,可能大幅度襲捲很多社區,就像直到現在,加州森林大火尚未完全復原。單是在2018年 7月之前,美國就有七千多位災民流離失所,颶風、大火還有水災造成一幕幕慘狀,這樣的情況已經漸漸成為常態。

「這麼多災難,學到甚麼?」第一,一定要照顧救災人員,要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還有心靈的健康。很多人認為,讓別人幫忙是一件顯得很脆弱的事情,但是實際上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能力,Trevor表示,這是他在美國紅十字會學到的重要事情,大家可能無法完全仰賴自己,但是還是要想辦法把自己照顧好。

另外,最近這十年來,科技在防災救災部分扮演的角色。透過科技,可以知道災難的規模,但是或許有時候會過度重視科技,花很多時間去設計最好的技術,或是在乎地圖的電子化。「事實上,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部分,因為是透過人力資源才能讓整個組織動起來。」

救災以人為本

Trevor舉出紅十字會救災的四項原則:公平性、恢復之路、效率與效力、時效性。他以在參訪臺北慈濟醫院的經驗,親眼看到醫院把所有的人當作人來看待,而且用一種個別化的方式來照顧他們。他遂想要分享一些他們的方法,當想要服務個別的個案時,要如何做到公平呢?「公平絕對不是大家得到的待遇都一樣,而是最需要幫助的人會先受到幫助;我們先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立即提供他們幫助。」

在災難之後,紅十字會所做的一切,是讓家庭還有個人朝著復甦、復原的道路邁進,而不只是就災後當下的狀況來提供協助,而把所有的資金與心力都放在急難;也就是,所提供的服務是真正能讓災民站起來。「大家都有過經驗,可能花很多錢,提供了幫助,最後其實沒有發揮太大的效力。慈濟常常強調,所提供的幫助必須考慮幫助對象的需求。」

另外,時效性的需求;速度在災難發生後很重要,特別是受過心裡創傷的災民,要提供他們最有時效性的服務。「有兩個名詞是我在美國常常會向我的隊員提起的,一個是文化敏感性,一個名詞是文化謙卑性。」

文化敏感性,就是一定要按照對方所需要的方式幫助他們,了解他們的文化,了解到他們的社區;另一個比較少被人提及的名詞,文化謙卑性,是強調要知道所服務的對象,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自己逃離災難現場的經驗,這是他學來的寶貴生命教訓,所以要把它納入提供給他的協助,要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甚麼時候需要幫助,而且這會改變整個恢復的時程與效果。

最後,他分享,當災難發生的時候,往往面對的是失控的狀況,但是每個人在生活中,無論是在家庭、生活或是工作、職場上,都希望有某種程度的主控權。在災難時,一個人完全無法控制他的世界時,就要用個別化的方式來服務他們,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們覺得他們有某種程度的生命自主權,而不是一切都交給別人決定。

(發表者:Trevor Riggen 整理:蔡翠容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