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後台灣可以有的能源政策

2019-09-25   | 發表者:梁啟源 整理:陳秋華
(攝影者:黃炳添,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9/20)
第五屆慈濟論壇「全球防災與永續發展」專題研討四,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梁啟源研究員就2025年廢核會產生的幾個問題、臺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限制、還有國際能源發展的趨勢,以及在環境跟經濟考量下2025年臺灣最適合的電源配比等內容,以「公投後臺灣可以有的能源政策」為主題進行分享。

臺灣缺電 用量逐年提升

2018年11月臺灣舉行公民投票,其中三項與能源議題相關法案皆通過,包括廢除電業法有關2025年廢核的條款,每年減少百分之一火力發電,及不新建燃煤電廠等,這三個議題反映國人對於近年缺電及汙染問題,還有對於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的疑慮。

梁啟源教授指出,除了缺電、污染問題,還有北部嚴重區域供電失衡,電價未來會大幅上升還有能源安全等問題。而在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規劃中,希望在未來2025年核能發電能歸零,在2014年的時候核能佔整個電源中的比例是百分之十六,2017年時整個核電剩下百分之八點三,到2025年要降到零。

在政府的估算下,認為2017年電力供應緊迫的問題,在2018年以後就會改善,甚至到2025年也沒有問題。但梁啟源教授說:「基本上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假設,需求的臆測偏低而供給的臆測太樂觀。需求臆測方面,2017年到2025年平均電力成長率是一點三七,但是實際上,2018年就比上年增加了二點二,已經接近原來2020年的臆測。最近又因為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再加上半導體產業大規模的投資,需求量會更大。」

供給方面,將來要燃氣跟再生能源來替代核電跟燃煤,但是再生能源儲槽能量的比重,目前的週轉天數全年平均十三天,夏季只有七天,在夏天颱風一來,未來燃氣廠就會停擺。

再生能源 當前仍有限制

梁教授說明,國家能源安全是國安的問題,再生能源的限制,太陽光電未來比重大概佔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的百分之七十三,但土地嚴重不足、進度嚴重落後。還有原本要蓋的深澳電廠現在放棄,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又因環評延擱,未來還將面臨環保抗爭,如果沒有核電廠重啟,2018年跟2019年備用容量率都是接近零,未來的缺電壓力是非常大。

在2008到2016年這段期間,臺灣的排碳量是減少的,但是這兩年碳排放量不減反增,這跟廢核還有火力機組的增加是很密切的。發電業大概佔排碳量的百分之六十,因為核電比重在2013年至2017年之間降低八點二個百分點,於是透過燃煤、燃氣來取代,所以燃煤、燃氣的排碳量在2017年比較2013年的排碳量不減反增。梁教授: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如何達到對國際減碳百分之二十的承諾?

還有北部供電失衡問題,北部在2017跟2025年之間如果從過去兩年的電力需求成長來看還會增加百分之十四,到2025年大概增加二百零五萬瓩,北部供電缺口將由2017年的五十七點三萬瓩擴大到二百八十八點一萬瓩以上,超過南北輸電幹線可靠輸電能力,如果由南到北有一個鐵塔倒塌,北部就會發生大停電。

能源轉型 電價相對上漲

再說電價影響方面,在能源轉型計畫下,一度電電價到2025會調漲百分之三十三。如果以工業用電來看,台電有一個國際資料其中有三十二個國家,如果電價未來上漲百分之三十三,臺灣的工業電價將高於日本之外所有的亞洲國家,並高於排名二十的立陶宛,甚至都已經超過這份資料裡的很多歐洲國家。

但是百分之三十三的漲幅預估是偏低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假設是未來的燃料價格維持在2017年的價格,而2017年的價格是相對低點,且沒有考慮到未來再生能源的成本大概要增加一點二元,如果加以計算,2025年的電價將比2017年上漲接近六成,如此臺灣會從低電價位變成高電價位的國家,當然也會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能源安全的問題;臺灣進口能源依程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是世界各國最高的國家之一。進口的能源依程度表示安全不夠、能源又太集中、高碳能源比重又太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低、碳排放量成長又偏高,這些對於未來來講都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問題。

在國際的趨勢中,三十二個核電廠的國家中有二十七個國家繼續發展核電,包括發生福島核災的日本,為什麼?因為衝擊太大。包括臺灣、比利時、瑞士等四個國家都有繼續發展核電的問題。

最後,梁啟源教授從環保、經濟的角度以及根據成本最少化原則,提出適合電源配比的建議;核電比重百分之十七點五,火力發電(即燃煤燃氣發電)大概百分之七十二,再生能源發電百分之十,應可避免因能源轉型政策所造成的問題,又可符合上述三項能源議題公投結果,或可作為未來調整擬定新能源政策之參考。

(發表者:梁啟源 整理:陳秋華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