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模式654 從臺灣到海外

2019-10-01   | 古敏華
第五屆慈濟論壇「全球防災與永續發展」,慈濟個案實務分享講者與主持人張麗珠副教授合影。(攝影者:許金福,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9/20)
第五屆慈濟論壇第一天(9/19)最後一個時段時「慈濟個案實務分享(一)」,由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張麗珠副教授主持。分享者有四位: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慈濟菲律賓分會李偉嵩副執行長、印尼大愛電視臺陳豐靈總監、慈濟志業體淨斯人間研發長蔡昇倫。
 
慈濟模式 個別力量成體系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首先分享慈濟的模式簡要的概況:第一、慈濟在全球的規模是在五十個國家,設有六百多個以上分支機構聯絡處點。第二、慈濟在全球賑災的行動援助國家已經一百個國家是全球的一半。第三、在全球約有一百萬位的慈濟志工,不管是平常或是每一天的投入。
 
經過計算,2018年慈濟總共有一千八百萬人次志工投入服務,如果換算臺灣每個人基本工資,總價值超過臺幣一百二十億以上,慈濟志工無償付出的價值,是非常關鍵的重點。慈濟在全球醫療行動也有五十個國家,在十六個國家援建二百三十所學校,大愛屋援建也超過一萬八千間在十五個國家。
 
慈濟推動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與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目標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王運敬主任接續說明,國際賑災模式:第一、六安「安身、安心、安居、安學、安生、安養山林」。第二為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五大原則。第三、四大志業合一。第四、志工系統。第五、以價值為驅動的組織。第六、以佛教信仰為基礎等等。
 
集合社群 推永續愛之路
 
印尼大愛電視臺總監陳豐靈從1998 年起擔任慈濟志工,負責監督大愛村工程,為雅加達貧困百姓提供一千七百戶住家,並在印尼亞齊興建二千五百棟房屋,為海嘯倖存者重建家園。他的畢生使命就是懷抱感恩、尊重與愛,將慈悲心化為行動。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 ,所以容易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
 
人口逐漸增長,蠶食侵占自然棲息地,使得土石流、森林大火和山洪暴發等災害更加惡化。他認為唯有藉由踏上熱愛生活、地球與社群合作的「愛之路」,才能降低災害風險,達成永續發展。
 
慈濟菲律賓分會李偉嵩副執行長,以2013 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中部為例,說明慈濟展開「以工代賑」、「現金發放」、「簡易教室搭建」等緊急救援工作,之後啟動中長期援助,如:簡易屋援建,安住災民的身心。
 
重災區之一的萊特省奧莫克市(Ormoc),市長愛德華‧ 寇迪拉(EdwardCodilla)發心提供家族的私有土地,為受災鄉親爭取慈濟在奧莫克援建大愛村。2014年底,奧莫克首批房舍啟用入住,最終於2016年12月完成一千五百八十五間簡易屋。
 
村民從以工代賑搭建簡易屋開始,即接受慈濟人文薰陶,搬進大愛村後,生活上了軌道,村民們也翻轉手心,參加新進志工培訓;而大愛村的孩子們,從原本的無所事事,志工資助孩子上學,同時引導志工服務,到現在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慈濟人文的展現。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右上,攝影者:李彥賢)、印尼大愛電視台總監陳豐靈(左上,攝影者:李彥賢)、淨斯人間研發長蔡昇倫(左下,攝影者:李彥賢)、慈濟菲律賓分會副執行長李偉嵩(右下,攝影者:許金福)


智慧研發 啟動循環經濟
 
慈濟志業體淨斯人間研發長蔡昇倫,以最近研發出的靜思產品與眾分享,他感恩上人及兩百多位靜思精舍師父,作為研發團隊的後盾。面對氣候變遷,地球正在告急,人類一直在破壞地球。
 
「證嚴上人說『來不及、來不及』,只要人類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來很多很多的破壞跟垃圾。」蔡昇倫研發長告訴與會者,螢幕畫面上是登山客在喜馬拉雅山留下來的垃圾;到了大海浮在海邊的都是塑膠垃圾,太平洋的垃圾帶是臺灣的四十四倍大,垃圾帶浮在海面上,陽光無法照射到海底,嚴重影響海洋的生態。
 
如何資源再還原,淨斯人間「愛地球」零垃圾。蔡昇倫研發長說:「對策就是鼓勵紙業工廠,回收廢棄原物料留做建材。」為了節省生產的過程,更有效益、成本更低,已開發新的技術,把塑膠壓製做成連環保鎖磚,可以減少很多的混泥土的使用。淨斯福慧環保連鎖磚,實際運用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三樓心靈病房空中花園。
 
愛是循環經濟的一個原動力,慈濟需要做很多的救災和很多的研發,也需要很多的資金援助,更重要是慈濟所做的研發和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愛、為了環境、為了地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古敏華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