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守口 如燭燃光願無窮

2017-11-03   | 林慧華、洪素養
曾廖椿受證慈濟委員後,因人生有了目標,生活變得有色彩,舉凡環保、訪視、助念等等慈濟事,讓她忙得不亦樂乎。(攝影者:許順興,地點:臺中烏日區福碩護理之家,日期:2016/05/26)

「你若真的那麼想睡覺,會像那些蚌類,蚌類一合起來,睡個一千年,都無法聽聞佛的名字。」每當想起阿那律尊者的故事,雖然阿那律尊者有心修道,但是只要坐下來聽佛說法,立刻就會打瞌睡,佛陀為了要鞭策他,只好當眾斥喝,這樣的經文總是讓臺中慈濟志工曾廖椿引以為借鏡。

日日薰法香 轉為好念

2011年,曾廖椿走入經藏,隨著《慈悲三昧水懺》演繹起大懺悔,尤其受證慈濟委員後,曾廖椿因人生有了目標,生活變得有色彩,舉凡環保、訪視、助念等等慈濟事,她都忙得不亦樂乎,只是當曾廖椿一旦坐下來,過沒多久又昏昏欲睡……

過去只要曾廖椿坐著聽課或是開會,不一會兒地光景,她就頻頻點頭進入夢鄉。愛睡覺的她,年輕時在家帶孩子的時間,光是睡覺就花掉一大半,導致那時左右鄰居是誰,她都因為難得見上一面,因而完全不認識。
曾廖椿(右一)分享日日薰習法語,才能煩惱少,智慧增長,讓自己遇到逆境的考驗,能以感恩歡喜接受。(攝影者:洪素養,地點:臺中市烏日共修處,日期:2016/08/11)


直到水懺演繹後的覺悟,以及2013年烏日共修處開始加入連線薰法香,曾廖椿才跟上晨起聞法的隊伍。現在六十七歲的曾廖椿每天上班前就先去薰法香,為了照顧家計的她,五年前再度就業,起初在應徵工作時,曾廖椿告訴老闆:「我來這裡上班,錢多錢少都沒關係,若是一個月能請假幾天,讓我去做志工,不知行不行?」沒想到老闆竟然願意答應曾廖椿的這項要求。

只是工作上的勞力,以及曾廖椿下班後接續又做福田、環保等等工作,難免受到一些的考驗。就如2016年的4月,曾廖椿下班後,一就騎著機車回到家,正當要下車之際,一個重心不穩,被綁在後座的回收物卡到,整個人摔了一跤,原本以左手左手撐地的她並不覺得疼痛,因前腳踏板放了東西,腳往後跨,可是當她心念一想,「哎喲!我載回收,擱乎我摔下。」左手卻突然劇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手腕竟扭曲骨折了!

今年(2017)的春末,近午時分烈日當頭,手腕骨折康復的曾廖椿一邊掃著地,一邊揮汗如雨的唸著「會熱死」。不一會兒,「啊!」的一聲,曾廖椿的左腳竟踩進坑洞,這一疊又造成膝蓋的韌帶過度反曲。
雖然跌斷了手,但曾廖椿(右二)仍然笑笑以對,因為聞法不能停,環保還是要照做。(攝影者:洪素養,地點:臺中市烏日共修處,日期:2016/08/02)


就醫後的她,翌日早上,曾廖椿仍一跛一跛來薰法香,對她來說,雖然上一次跌斷了手,這一次摔傷了腳,但她仍然笑笑以對,因為聞法不能停,環保還是要照做。善於轉念的她還記得證嚴上人曾提醒弟子,要守好自己的一念心,因為壞的心念,總是很快就會應驗,所以每個念頭都要往好處想。

不然就像自己兩次的摔倒受傷,全是因為當下的惡念起,尤其早上薰法香,上人最近講到的〈安樂行品〉,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顧好自己的心念,不要起不好的念頭,才能時時安樂行。

化燭能燃光 願能無窮

回顧自己家人的相處,曾廖椿也是在薰法香之後才懂得欣賞丈夫的優點,尤其回想起自己以前對待孩子的方式,猶如潑婦罵街一樣,連自己的表弟都看不過去,數落她說:「世間上哪有這種母親,罵自己的孩子,罵得這麼難聽的。」

因為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曾廖椿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淡薄。直到孩子成年,有陣子孩子叛逆愛玩,在外欠下卡債那陣子,母子關係緊張,家庭氣氛因而降至冰點。曾廖椿為了逃離家裡,常去醫院做志工,但人在醫院,心卻掛念著兒子。
慈濟五十周年慶系列活動,曾廖椿(右二)不畏骨折開刀尚未復原,就來浴佛會場承擔引導工作。(攝影者:白聰敏,地點:臺中靜思堂,日期:2016/05/08)


曾廖椿在醫院那幾天魂不守舍。當時,正巧聽到上人開示中提到:「放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祝福。」之後,曾廖椿慢慢學習放下對孩子的擔心,並每天改以投竹筒來祝福孩子們,甚至曾廖椿還把自己勞退的錢,以兒子的名義捐贈慈濟榮董,一心只想為他再多植福。

終於孩子感受到曾廖椿的關心,在工作穩定之後,看到曾廖椿接連兩次的受傷,決定每月負擔家庭生活費,希望曾廖椿不要工作,不用再為家庭操勞。看到兒子的孝心,曾廖椿非常的感動,表示這一天總算來到了,自己的改變與祝福,終究讓孩子看到與聽到,而且還懂得回饋。

不只捨得以金錢作布施,除了為兒子圓滿榮董,曾廖椿將多餘的勞退再分期,又捐一個榮董,只希望更多貧苦的人,能飽暖不再挨餓。同時,曾廖椿也勇於承擔社區勤務幹部,協助安排社區勤務的志工動員;因是自動承擔,所以曾廖椿做得很歡喜,即便邀不到志工出來協助,她也不起煩惱。

「生命有盡,我願無窮。」曾廖椿恆持願力,點亮心燈也照亮別人,就如這句靜思語說,蠟燭每支都有心,如果沒有點亮,也沒辦法發揮自己。曾廖椿因為深刻感受這份道理,就此以這句靜思語作為座右銘,同時也期待自己能持續發揮良能,照亮他人與自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慧華、洪素養 臺中報導 2017/10/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