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淡 為原住民學童擺渡

2015-10-30   | 陳金香
百淡鄉許多原住民孩子以塑膠袋裝書上學,獲得慈濟致贈書包,高舉著禮物歡喜感恩。(相片提供:山打根聯絡處)
在沙巴偏遠地區百淡,原住民孩子什麼都缺,書包、文具、交通費……卻擁有最豐沛的求學熱忱,荷擔起自己的未來。

進入百淡鄉(Paitan)不知多少回了,但每次前往仍是考驗。清晨五點多,志工陳彩媚與謝秀華一行人從山打根出發,經過平坦柏油路,油棕園碎石路到崎嶇山路,四個小時後終於抵達百淡鄉河邊的小碼頭,接著穿上救生衣、戴上遮陽帽,踏上長舟,一路順著水流,前往關懷慈濟補助交通費、伙食費及補習費的三所學校。

沿著河,大人、小孩都不穿救生衣;看見志工全副武裝坐長舟,露出好奇的神情。

「第一次坐這樣的長舟,真的很怕,因為我不會游泳。」隨身必備救生衣、雨衣和遮陽帽的陳彩媚自嘲說:「有時水流進船裏,我害怕水積滿船會沈下去,還要幫忙舀水出去!」

距離沙巴州山打根市約兩百二十公里的偏鄉百淡,居民以原住民為主。山林間行走不便,類似舢板、有馬達的長舟,可說是村民最便利的交通工具;然而,靠農耕及做散工過活的原住民,多數生活困苦,常常無法負擔孩子上學乘坐長舟的交通費。

「在百淡,要天天去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居住在山林或沿河的村裏,離學校有一段路途。上學沒有巴士、汽車載送,如果也沒錢乘坐長舟,就是走路。」

慈濟山打根聯絡處負責人謝秀華說明,2004年志工走進百淡為原住民辦義診;幾年後,聽到校長、老師反映,百淡一帶的山林被開發為油棕園,處處都是泥濘路,學生走路上學要耗費幾小時;遇到下雨天,寸步難行,往往走到學校已經是下課時間了。所以,曠課率相當高。

不忍孩子沒書讀,2010年,志工走遍百淡各村落中小學,開始新芽助學金的補助,至今約有三千五百位學生受惠。2014年開始,志工更到百淡各學校及孩子家裏評估,展開「幸福校園」專案補助,為需要幫助的學生補助長舟交通費、補習費或伙食費。

一葉長舟 一分渴望

9月中旬這天,志工抵達SK Simpangan小學的小碼頭,與小學毗鄰的中學已放學了,學生集中在碼頭的涼亭,等待小學生下課,一起坐長舟回家。

就讀中學三年級的丹紐(Danue),與就讀小一的妹妹,家離學校約二十分鐘航程。丹紐說,慈濟還沒幫助兄妹倆的交通費前,他一個星期只有兩天有錢坐長舟上學,其他時間曠課在家裏。

丹紐的爸爸在水務局工作,薪水不多,媽媽則在家裏照顧弟妹,很難付出孩子每天來回馬幣一元八角(約新臺幣十四元)的長舟費用;喜歡讀書的丹紐,希望將來能當一名工程師,但如果不能繼續求學,夢想也將粉碎。

「現在,我可以天天去讀書,妹妹也是,我們都覺得很幸福!以前,我的成績不是很好,但今年,我在班級的前十名內。」丹紐靦腆地說。儘管每天天未亮就要到河岸等待長舟,遇到下雨還會淋溼,而且舟上載滿學生,連伸腳的空間都沒有,可是對他而言,只要有書讀,這些都不算什麼。

船夫沿岸停靠,讓孩子們一一下船,下船處也往往是泥沼地,需要穿越一段路才能回到家。志工走下長舟,要攀上沼澤地倍感吃力,需要抓著樹幹,相互扶持才能走上坡,這樣的路途讓志工深深感受到孩子上下學之苦。然而,孩子們的燦爛笑容彷彿在告訴志工,他們一點都不辛苦,反而很幸福,因為有書讀!
一葉長舟,沿河接送大大小小的學生;坐在沒有船棚遮頂的長舟,飽受日曬雨淋,但緊緊相依的學生們不以為苦,反而感恩有機會求知識。(攝影者:謝秀華)

一個書包 日日歡喜

申請新芽助學金的學生逐年增加,分布在百淡大大小小數十個村落,謝秀華與志工不畏辛苦的走進每一戶人家做家訪,因而更了解學生們面對的困境。

「孩子很缺乏上課文具,每年新芽發放,校長都請求我們不要發放金錢,而是提供更迫切的筆、尺、練習簿及制服等。這些文具加上其他的物資發放,真的帶給學生們很大的希望。」長年深入當地訪視的謝秀華有所感觸,而發放書包更讓她感受到學生們單純的需求。

今年年初,新芽助學金發放前夕,謝秀華見環保站有很多回收的牛仔褲,她回想百淡學生每每拿著塑膠袋裝書上學,有時塑膠袋破了,書本也落滿地;於是她請會縫紉的志工將牛仔褲改成書包,在文具發放日時一併送給學生們。

可是,當謝秀華回到臺灣老家辦事時,卻接到山打根志工來電求救,因為今年申請新芽助學金學生有五百多人,牛仔褲貨源不足,加上裁縫書包需要時間,趕不及發放。當時,她看到靜思書軒架上深藍色的提包,評估可以當書包用,但一時貨源不足,只能請購四百個送回山打根。

「四百個慈濟書包加上牛仔褲書包,足夠發放給新芽獎學金學生,但沒想到臨時有一間學校提出書包需求;因貨源不足,我們只能答應來年再給。」

在百淡發放時,學生揹著大小不一、顏色深淺不同的牛仔布書包,歡喜不已,而拿到慈濟書包的小學生也開心地笑瞇眼,唯有臨時申請的學生只領文具沒拿書包,顯得格外難過,讓謝秀華及其他志工萬分不捨。回到山打根後,志工發起「一個學生一個書包,一個大德一個書包」,向身旁的親朋戚友募書包,結果,在短短時間內就募到一千個書包。

下一次新芽獎學金發放時,每個學生都可以領取一個書包,再也不會有孩子感到失望了。謝秀華及志工不由綻開笑容,感受到大家對原住民孩子的關愛。
學生把書本及練習簿整齊地放進慈濟書包,雖然沈重,卻滿載求知的樂趣。(攝影者:陳金香)

師生勤學 最美風景

志工長年關懷學子,深深感動百淡當地校長。Sekolah Kebangsaan Lubang Buaya小學校長達斯里(Dasni Dooh)說,2008年在丹絨立卑任教時就接觸慈濟,志工每年帶來簿本、字典等文具物資,後來並提供腳踏車,讓住在偏遠山林的學生們可以騎來上課;被調派到目前的學校後,慈濟不僅幫忙住宿生的伙食費、補習費,還讓成績不好的孩子也能參加補習。

「學生們成績因此有很大的進步。其中,有十位學習障礙的六年級學生,竟然在模擬考試中過關,更有兩個拿到五個A!在這間學校,還沒有學生考到如此好的成績。」在達斯里心目中,慈濟志工是學生們不離不棄的貴人。他常說,百淡學校沒有吸引人的美麗風景,但志工卻是坐車又乘舟,不畏艱難來關懷住宿生及補習生,這分願力讓他深受感動,也加入慈濟會員,每月付出善款來幫助其他人。

學生們聽到謝秀華用生澀的馬來語讀課本時,都哈哈笑起來;雖然語言不通,但那分真心,他們都感受到了。學生成績進步,則是志工最大的欣慰,也很感動他們珍惜慈濟書包的用心。達斯里笑言,慈濟書包實際好用,成了學生們的最愛,大家再也不會漏帶課本了。

有學生打開書包,讓謝秀華看看裏面整齊排滿的書籍及練習簿,小小聲地說:「可以裝很多書,是好書包!」

孩子們將書包拉鍊拉上,揹在肩上,儘管裝滿書本的書包分量不輕,但大家笑吟吟地魚貫走出教室。搭長舟回家的學生已經去等船,住宿的學生們揹著書包回宿舍,志工跟隨前往,見環境簡陋,但學生們不以為苦。

住宿生放下書包後跑出來,奔上涼亭;原來,他們知道志工訪視後將離開了,特地站在高高的涼亭上送別。志工揮手,呼喚大家要努力、用功讀書;學生們以燦爛的笑容回應,在純真的笑靨裏,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文:陳金香 馬來西亞山打根報導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87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