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族 市場重現慈濟初衷

2014-02-23   | 阮雯瑜 林玉燕
志工過路人親切地打招呼,許多人對這個不是賣菜,也不是賣水果的攤位投以好奇的眼光,走過去了還會回頭或駐足。(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三十位家庭主婦於四十多年前在市集間募款善心,鼓勵人群小錢行大善,累積善念,成就了今日日不落的慈濟世界。

美國北加州一群「菜籃族」志工,為了整建北加州會所而奔走募心募款。她們鼓起勇氣,不但走入店家,向不相識的有緣人勸募。還在2014年元月31日與2月14日走入庫菩提諾農夫市場,擺了一個攤位,希望能在這每週一次的市集熱鬧人群中,廣邀更多人為志業園區的建設出一分力。

不賣菜 只募心

擺攤的這兩天,天氣溫和,出來買菜的人不少。庫菩提諾農夫市場雖位處高科技的矽谷,在農夫市場採購的人們卻散布著一分悠閒,人人自己帶著購物袋或是小拖車挑選各式新鮮蔬果。

慈濟長期與市場合作,在市集結束後,收集沒賣完的菜給低收入戶,因此與這裡的攤販與經理都培養出友善的情誼。經理Moises Mena感謝慈濟多年來的合作,也非常護持志工來擺攤,推廣慈濟為人群付出的理念。

慈濟攤位上,簡單擺放著月刊和寶特瓶回收製成的大愛科技產品、綠色小竹筒及新春祈福邀請卡,志工對過路人親切地打招呼,許多人對這個不是賣菜,也不是賣水果的攤位投以好奇的眼光,走過去了還會回頭或駐足。
志工的熱情,成功邀約到了許多來賓參加慈濟社區新春祈福。(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歡迎帶月刊回家。」、「您有參加慈濟一年一度的新春祈福嗎?」、「歡迎一起來做志工。」一句口親切的問候,都會讓許多人停留腳步,讓志工有機會分享慈濟。

志工的熱情,成功邀約到了許多來賓參加慈濟社區新春祈福。還有志工好久不見的同學、朋友不期而遇,這樣的相遇讓話題自然地繞著慈濟。原本也許沒有勇氣私下和朋友提及的募款,這天因眾志工的陪伴,勇氣倍增。

更有不少人看到桌上擺放的竹筒,便主動掏錢捐款。一位笑容滿面、人見人愛的小菩薩,拿著竹筒,請他天天投硬幣,還要發好願,他都頻頻說好。

入人群 廣邀眾

吳奇是灣區知名的中醫師,他和太太到農夫市場來買菜。志工與他親切寒暄後,介紹整建北加州志業園區萬蕊心蓮,大醫王立即響應捐款;還有一位資深志工了解萬蕊心蓮的募款計劃後,先響應捐贈一朵蓮花後,得知可以一次捐贈多朵蓮花,他馬上加碼,幽默地說:「這樣比較快啦!」

有位女士陪著年歲已高的媽媽來買菜,兩人激動地說:「我們常想捐款,但都沒看到你們。」媽媽領了竹筒,關心地問:「我存滿了,怎樣給慈濟呢?」志工回應:「我們請師姊到您住的地方去收,好不好?」媽媽開心地答應。

菜籃族志工在超市門口攤位上放置了與大家結緣的《慈濟》月刊、竹筒和靜思語小籤等。(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這位女兒還問:「要當志工,也可以跟妳們聯絡嗎?」這樣的對話,讓志工深受鼓舞。原來,走入人群,才能接引到許多不會主動來慈濟的會眾。

更主動 招菩薩

菜籃族志工不只走入農夫市場募心募款,也前往一家規模很大的華人超市門口,與社區民眾做更直接的互動。

志工在超市門口擺設了一個小小的攤位,攤位上放置了與大家結緣的《慈濟》月刊、竹筒和靜思語小籤等,當民眾進出超市買菜,目光稍有停留在小攤位時,志工就會把握機會上前分享慈濟。

一位從超市買菜出來的職業婦女,當天就請領一個竹筒回家,她表示,會記得每天發一個好願,然後把零錢存入竹筒;另一對來超市買菜的夫妻,在駐足攤位,聽到志工說明慈濟在中國大陸所做的各種賑災事業後,深受感動,也很歡喜地認養了一個竹筒回家。

志工林玉燕看到一位在超市門口久站的老奶奶,上前和老奶奶閒話家常,發現老奶奶原來是在等她的接駁專車回家,因為車遲遲沒有出現,林玉燕便與老奶奶分享慈濟,從慈濟的竹筒歲月說起,每個人每天存一點小錢,長時間累積下來,小錢就變成一筆數量可觀的大錢!

一位笑容滿面、人見人愛的小菩薩,拿著竹筒,請他天天投硬幣,還要發好願,他都頻頻說好。(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這筆錢可以拿來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孩童買午餐、給無家可歸的遊民洗牙,或者為有災難發生的國家蓋臨時收容所等,奶奶聽了之後就要了一個竹筒,表示她很樂意做好事,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奶奶詢問林玉燕,慈濟在社區是否有其他的活動?林玉燕馬上邀請奶奶參加慈濟在社區定期舉辦「非素不可」的素食烹飪課。此時奶奶的專車出現,司機急著帶走奶奶,臨走前奶奶留下了她的聯絡電話給慈濟志工。

在市場來來往往的人,經過互動後,有人發大願捐款,有人隨喜護持。有人雖一時無法捐款,但是很願意當志工;有人對讀書會充滿興趣,有人願意參加新春祈福;有人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產生好奇,也有人對慈濟的賑災充滿感動!

到農夫市場擺攤,讓許多人能夠看到慈濟、接觸慈濟。志工們也體會到要勇敢走入人群,主動和有緣人分享慈濟,才能廣邀天下善士,齊耕福田!

(文:阮雯瑜、林玉燕 美國北加州報導2014/02/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