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環保尖兵 體驗淨源頭

2016-03-23   | 楊淑玫
回收分類區宛如一座寶山,彎腰低頭拾起的都是寶物,同學們將在校所學,仔細幫這些寶物做分類。(攝影者:李一平,地點:崇善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19)
「同學你的前面有一包塑膠袋,裡面全是寶物,要快點撿起來哦!」聽環保志工這麼一說,臺南慈中國中部一年級的同學趕緊彎下身來拾起它。

3月19日上午,臺南慈中國中部一年級的九十名學生,在師長的帶領下,到臺南崇善環保教育站體驗做環保的樂趣。

「垃圾」是由居住在地球的人類所造成的,而做環保不是上了年紀的人才能做,反而年輕學子更應該一起來學習,慈濟高中秉持「疼惜地球、愛物惜物」的理念,在國中一年級的課程裡安排環保教育課程,希望透過實作,讓人人從中學會「清淨在源頭」的環保新觀念。

環保觀念  同理貼心做

「請將這些寶物照平日在校教導的方式,把它們依序分類,放在所屬的籃子裡頭……」此次負責帶領四個班級,共九十位學生的賴慧芳老師叮嚀著大家,要按照不同類別將回收物分類。
賴慧芳老師在平時就教導孩子該有的正確環保觀念,要有同理心,多一分用心就能清淨在源頭。(攝影者:李一平,地點:崇善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19)

「會來參訪環保站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孩子在親手分類的過程中,瞭解如果沒有『清淨在源頭』,會是怎樣的一個亂象?隨手一丟的習慣是很恐怖的,所以希望孩子平常要多動腦思考一下,確實將垃圾量減少。」賴慧芳道出學校實施環保的教育理念。

有很多人做資源回收,只是將資源分類,不過卻沒有做好清洗、整理的工作,讓整理回收物的清潔人員、環保志工,都必須忍受這些臭味,其實我們只要多用一點貼心與同理心,先將資源做整理,就能減少這些臭味。

賴慧芳繼續說道:「在每間教室的後方,均排有五個標示清楚的資源回收桶,這些桶子代表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都有不同的回收主題,即便是每天短暫的打掃時間,還是會要求學生確實做好垃圾分類。

改變飲食  健康有保障


環保志工呂銘振為孩子們解說:「我們每天都需要喝水,但是有人將電池丟棄到海裡,海裡面的藻類被汙染了,小魚吃了藻類,大魚又吃小魚,人類又將大魚吃進肚裡,這環環相扣的食物鏈,最後終回到人類的身上……」

食物鏈的循環,呂銘振繼續舉例,現在從蛋孵化成小雞到餐桌上只要二十八天,在成長過程中用了很多的生長激素,吃了會殘留在我們身上……呂銘振藉機提醒年輕學子,他說,「飲食要改變,唯有吃素才能改變環境、身體也才會健康。」

同時呂銘振也呼籲孩子,氣候不調,環境已變遷,所以每個人要勤做環保來救地球,共同守護養育我們的大地之母。
涂仁哲同學可說是拆解錄音帶的高手,在快速轉動工具時,環保志工仍細心地提醒使用工具該注意的安全。(攝影者:李一平,地點:崇善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19)


動手體驗  感受更深刻


聽完志工的解說後,動手體驗環保的時刻也跟著來臨,學生涂仁哲來到拆解區,快速地將錄音帶裡的五個螺絲拆下來,他說:「以前曾在安南區的環保站做過兩次錄音帶的拆解,這些小小的螺絲被拆下來,就能夠再給適合的物品使用,這樣才能減少垃圾量。」

特地陪著兒子前來環保站的石美珠,拆解功夫不馬虎,她說:「因為認同慈濟人文教育的理念,讓兒子讀慈中,希望在成長過程中思考更正向,溝通也較容易。」

另一位投入在回收工作的學生葉懷真皺起眉頭說:「唉唷,怎麼油油的?吃過的東西都沒有清洗!學校老師有教我們分類要清淨在源頭,但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體驗結束後,身為領隊的老師賴慧芳也勉勵孩子,只要用心、不怕臭,就不會不敢接近做環保,這其中自己如果有感受,自然學會同理心,大家都是慈濟的孩子,是一顆善的種子,要將正向的力量帶回去給家中的每一個人,真正落實環保清淨在源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玫 臺南報導 2016/03/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