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有病 更要落實好心地

2016-06-18   | 楊欣樺
長期在海外投入國際賑災的志工薛明仁,6月7日晚上,應邀來到臺中市南區福興環保教育站的讀書會上,與五十餘位志工分享「師徒之情」。(攝影者:紀月煌,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07)
「慈濟五十年了,我跟隨師父的腳步只有二十五年。」長期在海外投入國際賑災的志工薛明仁,於6月7日晚上,應邀到臺中市南區福興環保教育站的讀書會上,與五十餘位志工分享「師徒之情」。

幾番考驗  學會造福

1986年到大陸東莞投資的臺商薛明仁,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第一次跟著慈濟列車到花蓮靜思精舍,在觀音殿見吊著點滴的證嚴上人走出來,讓他感到震撼,雖然旁邊放著一張藤椅,但是上人全程都是站著跟大家說話,讓薛明仁非常擔心與緊張。

他十分感動地想著:「一個如此瘦弱的比丘尼,卻願意承擔這樣的如來家業,我堂堂五呎之軀的男子,跑遍了大江南北,都沒有這樣大的宏願!」當場他就捐款五萬元護持慈濟。

但是菩薩道上難免會有風雨考驗與磨難,薛明仁的人生就遭遇過幾次的大考驗。

曾經,他在事業高峰的時候,發現股份與資產一夕之間被共同打拼的合資人獨吞了,雖然當時內心相當痛苦,但是為了怕父母傷心,薛明仁安慰自己,只要錢夠吃夠用就好。雖然內心還是會有不平與埋怨,好在有慈濟法親不斷的關懷,慢慢的薛明仁便轉念放下。

但是,接下來最讓薛明仁最受打擊的事件,莫過於是兒子突然的過世。年輕時的薛明仁很早就到大陸打拼,全力在事業上衝刺,一心只想給妻小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無法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也無法享受家庭的溫馨,因此在經濟許可時,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於是就送獨子到美國唸書。

某天卻接到美國來的電話,告知孩子因病住院未見好轉,夫妻著急地將兒子接回臺灣治療,但是不久之後,兒子還是往生了。這迅速得讓人措手不及的噩耗,對身為父母的薛明仁夫妻,有如晴天闢靂,萬分痛苦。歷經三、四年的時間,仍無法走出心靈的桎梏。
社區讀書會上,志工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薛明仁在慈濟路上的轉變,與如何聞法精進的過程。(攝影者:紀月煌,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07)


連番的打擊讓薛明仁心碎一蹶不振,一次,上人行腳到臺北關渡,薛明仁跪倒在師父面前,難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上人得知他的處境,對薛明仁說:「孩子有孩子的天命,要轉為祝福的心。」聽話的薛明仁,將心痛與思念轉為祝福的心,並為兒子成立基金,幫助清寒的學生,替兒子造福人群。

師如慈母 適時指引

逐漸的,薛明仁在法親的關懷鼓勵下,並接受佛法的薰陶,體悟到人生的無常,「世上什麼是真的?只有慧命才是真的。」薛明仁要求自己要做到「去除我執,還要超越好壞和對錯」。

有一次師父到臺中清水,看到薛明仁就說:「你要動起來,像他們一樣動起來。」當天師父在講經堂開示時,突然說:「我現在最需要的是傳法人。」指著薛明仁說:「薛居士,你就是我的傳法者,今天我在臺中講的,你要說給大家聽。」

因此,成為專職志工後的薛明仁,雖然心臟常不舒服,但他還是經常參與國際賑災。有一次賑災回來,與多位志工一起和師父溫馨座談,他請示師父,「師父,您的書我都看得懂,您說的法我也都了解。可是,為什麼境界一來的時候,我的習氣就又上來了呢?」

師父看著薛明仁說:「學佛一定要有成佛的決心,一定要經過菩薩道,慈濟這條菩薩道是一條捷徑,你在菩薩道上行走一定會跌倒,跌倒了就要懂得如何爬起來。」薛明仁聽完之後,明白要去除習氣,就如同搬開障礙的石頭,才能平穩地走在菩薩道上。

1999年,薛明仁剛從海外賑災回花蓮,上人說:「你不要做慈濟。」聽到上人這樣說,他著急的問:「弟子有做錯什麼事嗎?」上人慎重地說:「你自己的身體狀況,難道你不知道嗎?」上人觀察到薛明仁的狀態,關心他的健康,就要他去做檢查,檢查結果,他心臟真的出狀況了。

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後,經常心臟疼痛的薛明仁仍急著準備救災,並籌劃募款。此時,上人來到臺中要去勘災,問道:「有誰可以帶路陪我去東勢?」大家回答:「薛師兄要陪您去勘災。」上人回頭看著薛明仁嚴厲地說:「叫你休息你還來。」薛明仁以為發生這樣大的災難,上人早忘了要他檢查心臟這件事,沒想到師父對弟子的健康,如慈母般地放在心上。
薛明仁的妻子陳素雲(中)也到讀書會上,分享薛明仁既使在做完心臟手術不久,看到九二一地震災情嚴重,仍一心想跟著去救災。(攝影者:紀月煌,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07)


學習榜樣 悲智雙運

2015年,上人一連多日未向弟子開示說法,薛明仁感觸年近八十的師父總是擔憂弟子慧命無法成長,日日晨起說法,身為弟子的我們不僅要聞法、入法,還要趕緊去行法。

「進來慈濟就是要藉事練心,走入人群,結好善緣,才能讓慧命永存,讓師父不憂慮。」這些是薛明仁走入慈濟二十五年來的感觸。

對薛明仁來說,上人開創慈濟宗門,讓弟子藉由付出中檢視自己,是否在活動中因人亂了心,每個人各有習氣,思惟角度也各不同,若能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來做事,人我是非,就可避免,僅管過程中也會有風風雨雨,但承擔就是使命,「對的事,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欣樺 臺中報導 2016/06/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