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一 守護一念心如其名

2016-06-21   | 楊舜斌
每次訪視後,周守一都能感受到自己是有福的人,所以更要付出。進慈濟二十五年,一路走來步伐堅定,就如自己的名字,就是守護進慈濟的一念心。(攝影者:黃筱哲)
人生百態,慈善工作不容易;周守一點點滴滴、耐心付出,一如她年幼時獲得家扶中心補助,所感受的關懷、溫暖令她難忘。

點滴付出心堅定

「阿才,有沒有吃飯?恢復好的話,下個月就能來靜思堂喔,來吃慈濟飯。」走進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的復健病房,周守一熟悉地和躺在病床上的阿才打招呼,鼓勵他來參加每月例行的照顧戶發放活動。阿才雖然腦部受創、反應遲緩,但仍開心地緩緩雙手合十說:「感恩。」

阿才曾經有段風光的人生,但賺得多花得也多,加上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十分不睦,離婚後和兒子相依為命。這次因為急性腦中風造成平衡感失調,連站都站不穩,在復健病房住了一個多月,總算能勉強用柺杖行走。

臺南訪視幹事周守一與慈濟志工團隊陪伴阿才已近三年,除了協助申請急難補助、低收入戶證明,也發覺阿才與家人間似乎有道心結化不開;因此慢慢引導阿才,除了對醫護人員說感恩,也要對家人說感恩,才逐漸化解彼此的疙瘩。而阿才的兒子也在志工的陪伴下,參加夏令營等活動,個性從閉鎖逐漸開朗。

六十四歲的周守一,投入慈善工作超過十五年,她謙稱自己沒有做很多事,像碗「什錦麵」,什麼都沾一點;每當志工訪視時遇到難關,她就像慈藹的長者提出建議鼓勵他們,成為志工最好的後盾。「因為每次訪視後,都能感受到自己有福的地方,所以更要付出。」周守一總是步伐堅定。

不埋怨而是努力

六十年前,周守一的父親突然撒手人寰,留下孱弱多病的母親,獨力撫養四個孩子,這時周守一年僅四歲。孤兒寡母難以為繼,只好從臺南善化搬回新市老家,至少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在周守一的印象中,母親經常臥病在床;家裏雖然有田地,但拉拔孩子已經不易,遑論下田耕種,只好把農地租給別人耕作,靠他們收成後抵租地的糧食過日。

周守一是家中的老三,有兩個姊姊,還有一個相差三歲的弟弟;姊姊們國小畢業就到紡織廠工作貼補家計,原本周守一也應該和姊姊一樣,幸好當時老師覺得她成績好,沒升學很可惜,三天兩頭到家裏拜訪,才說服了母親。
在臺南啟智學校關懷,周守一(右二)與賴秀鸞鼓勵院生,「做得很好」、「這樣很棒」,無形中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攝影者:黃筱哲)


「在鄉下念到國小就差不多了,只有我念完初中。」在新化初中念書時,周守一沒有辜負老師的期待,除了第一年靠家扶中心補助,之後每年都拿學校獎學金,減輕不少學費的壓力,家裏牆面上貼滿大大小小的獎狀,畢業還考上樹人高級藥劑職業學校(現在的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有次阿嬤耳朵受感染潰爛,試了多種西藥都治不好;周守一想起讀書時有念到一些清熱解毒的草藥,就去摘來敷在阿嬤耳朵上,幾天後還真的治好了。後來阿嬤逢人都說,「這是阮阿一幫我把耳朵治好。」

然而,學校的學費不是一筆小數目,雖然兩個姊姊疼她,要她努力念書就好,經濟的部分由姊姊們設法;但在母親堅決反對下,周守一只念到二年級便休學工作。

周守一對母親沒有怨懟,畢竟那個年代,在鄉下「女子無才便是德」,能有機會念書,已經萬幸。靠著學校學到的藥理基礎,還有打針技術,周守一應徵到皮膚科診所的工作,收入比起當紡織女工好上許多。後來周守一在親戚介紹下,換到大公司當會計,依然很受賞識,還因此結識了先生楊忠正,共組美滿家庭。

人生只有兩件事

周守一總能在關懷時,看見艱苦人真正的需要,給予最適當的幫助。祕訣無他,就是同理心而已。

周守一的母親喜歡布施,除了施捨錢糧給貧苦人,每當鄉下廟會吸引許多乞丐來到村子乞討,看到這些人晚上在路邊打地鋪,母親總是會把他們請進家裏,煮熱食給他們暖暖身子;還清出前廊給他們過夜,免去餐風露宿的辛苦。

「有位阿伯每次來家裏,都會說我媽媽是他的大恩人,在他潦倒時候分米給他們家吃。」雖然家裏經濟並不寬裕,但母親的身教,讓周守一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而家扶中心的陪伴,則是讓她感受到被關懷,迄今內心依然感謝。

「他們給孩子很好的關懷,小小的心靈很需要溫暖。」當時,家扶中心輔導員騎著腳踏車來到門口問候,關心學業情況,雖然每次只有半小時,且接受補助只有一年,但已在周守一心中撒下愛的種子;因此當她有穩定收入後,就定期捐款給家扶中心,也認養兒童,希望幫助與她同樣貧苦的孩子。

喜愛做善事,也喜歡跑道場,哪邊有法會,周守一就往哪裏去,禮佛參拜,添香油錢。有天她在菜市場買菜,聽到賣豆腐的太太說,花蓮有位師父建設醫院救人助人,邀約一起捐善款;於是她成為慈濟會員,由慈濟委員王貴美定期向她收善款,也會一起去附近的「德蘭園老人安養中心」,幫忙修女們照顧孤老,或是清理環境。「我都負責洗衣服洗被單,比較簡單啦。」

早已有駕照的周守一,不曾上路;為了訪視,她重新學習開車,可以隨時關懷個案,也能機動補位載送志工。(攝影者:黃筱哲)
周守一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剛開始做志工時,不敢讓家人知道,趁著孩子上學、先生上班的時候出門,下午再趕回家煮飯、接小孩。也因為照顧家庭,所以她雖然1991年起就跟著資深志工做訪視,但直到六年後才培訓受證為慈濟委員,專心做慈善。

第一次訪視個案時,周守一剛進到黑漆漆的屋裏就想逃跑,「資深的好像都沒有聞到臭味,我就趕快接著尿壺拿去水溝倒掉。」志工們不畏髒臭,替個案家打掃環境、洗淨身體,看著案主的笑容,揮手期待志工們下次再來,讓周守一對訪視有了不同的體悟,也下定決心向資深志工學習。

為了替個案洗熱水澡,志工自備大鍋鼎、快速爐、手搖式的抽水機,這樣去到案家就不用擔心沒水沒電;早年沒有導航系統,志工接到比較偏遠的新案時,往往問路就得花上半天,街坊鄰居問不到,就去派出所找警察幫忙。「師姊還用悶燒鍋帶一些飯菜,途中大家一起在學校樹下吃午餐,討論怎麼關懷個案。」

有時假日也有訪視行程,所以周守一漸漸讓家人知道她跟著慈濟在做善事;但她沒有因此疏忽家事,反而做得更好,讓先生放心讓她出門。周守一笑說:「我的人生就兩種,一個是家庭、一個是慈濟。」

人間原來多苦難

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大地震,造成中部地區兩千多人罹難,數萬人受傷。臺南當時是疏散區之一,一輛輛從災區駛來的遊覽車,把受驚的居民送到協進國小安置,「孩子不敢睡,我們就去陪他們睡;災區的老人送來嘉南療養院,我們也去那邊陪伴。」訪視團隊到醫院探望傷患,也家訪往生者家屬。

周守一分享,到醫院送慰問金時,關懷一位在南投工作的臺南鄉親,他好幾天都不敢睡覺,除了怕地震再來,還有一閉上眼睛就彷彿看到同事被壓死的情景。周守一經常去探望他,不斷的鼓勵,才慢慢引導他走出恐懼。

那時候,周守一才做完子宮肌瘤手術四個多月,沒體力到災區幫忙;於是她選擇擔任導覽志工,向前來大林慈濟醫院的民眾說明慈濟在九二一後援建希望工程的計畫和願景。站立一整天,回家時腹部疼痛,但她仍做得很歡喜。

2006年冬天,臺南縣楠西鄉梅嶺路段發生重大車禍。周守一在家裏張羅晚餐時,接到志工電話告知:「梅嶺有車禍,傷患好像會送到成大醫院。」周守一趕緊向院方確認,對方無法肯定,但她還是決定先趕往;當時醫院的社工組長聽到她是慈濟志工,馬上就表明情況緊急,會需要人力幫忙,於是她趕緊聯繫志工動員;那時她還不曉得這場事故,當場就造成二十一人往生……

救護車陸續抵達急診的地方,傷患、往生者在慈濟志工陪伴中送下車;周守一得知,當區的志工從現場一路跟著來到醫院,沿途陪在罹難者身邊說話,讓她不禁紅了眼眶;也很感動,有這麼多慈濟人願意當別人的貴人,帶來溫暖。

周守一與先生楊忠正結褵數十載,兩人鮮少爭執。雖然先生先走一步,但周守一帶著先生的祝福,繼續走在慈濟路上。(黃筱哲翻拍)
急診室滿是傷者哀號與家屬的痛哭聲,他們的衣物還飄著濃濃的汽油味;周守一看到有位傷患正要縫合傷口,家屬一時還無法趕抵,她走到床邊握住他的手,「不要怕,我會在旁邊。」縫合時,傷患將周守一的手握到發疼,但她毫不介意。

看著一具具蓋著棉被的遺體,還有傷心的家屬,周守一在旁靜靜的陪伴,幫忙遞水,給他們依靠。那天她在醫院陪伴家屬到深夜兩點,才走路回家。「人世間這麼多苦,真的沒什麼好計較;還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福報。」

收拾喪夫的心情

「上人一直在說人生無常。而陪伴中的感觸,就是無常隨時都會發生。」周守一說。

2014年,周守一的先生罹患大腸癌末期,預估半年生命;原本兩人還在討論如何珍惜剩下的時光,但沒想到一個月先生就往生了。雖然周守一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仍難免驚訝。

先生總默默用行動支持她,讓她沒有後顧之憂。告別式後,周守一花了幾天收拾心情,但慈濟工作仍然沒有懈怠,一接到社工通知新案,馬上就出門,因為她要連先生的分一起做。

「前腳走、後腳放,每天有很多慈濟事要做,就是把握因緣。」訪視、推動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慈濟教育志業體懿德媽媽、靜思堂諮詢志工……進入慈濟二十五年,周守一說自己的名字很貼切,就是守護進慈濟的一念心,用單純心把握因緣做好事,用健康的身體去付出。

(文:楊舜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4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