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桃花園 伴新芽好茁壯

2017-06-27   | 李美儒
桃園「愛的桃花園」新芽課輔班邁入第八年,6月25日舉辦圓緣活動,師生擁抱互道感恩。(攝影者:李美儒,地點:桃園靜思堂,日期:2017/06/25)
「在這裡遇到的都是善良的人,就覺得自己心地也變善良了。」慈濟照顧戶的孩子余曉東(化名)即將升上高三,語氣十分堅定,在這一天許下承諾,希望在「愛的桃花園」新芽課輔班繼續跟同學成為好朋友,不讓班上年幼的弟弟、妹妹看到自己以前生氣時模糊不清的面容。

用愛陪伴 少年不迷航

「愛的桃花園」新芽課輔班邁入第八年,桃園慈濟志工6月25日於桃園靜思堂舉辦圓緣活動。上午進行學科輔導,下午則是同學們最期待的圓緣時刻,除了頒獎典禮、送上「愛的禮物」外,也為三位即將國中畢業的同學舉行少年宣誓儀式,感恩老師與志工的陪伴。

「同學要仔細看清楚題目,小心答題有陷阱。」早上國文課,楊妙燕老師帶著同學做語文閱讀測驗,在一旁看到余曉東等幾位同學答題時難以下筆,溫言地提醒著。
國文老師楊妙燕(右二)義務教新芽課輔班的孩子,始終相信新芽孩子擁有無限的潛能。(攝影者:李美儒,地點:桃園靜思堂,日期:2017/06/25)

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余曉東是課輔班的班長,從小學二年級到現在高中二年級,算一算時間,參加桃園新芽課輔班也快十年了。由於爸爸很早過世,姑姑鼓勵他來上課,「以前很討厭一些事情,討厭老師、同學,遇人就打,來到這裡後受到很好的照顧,自己也改變了。」
 
現在余曉東管理班級秩序,已經懂得笑笑地說安靜,或者搞笑一下,製造歡樂場面。他也很感恩慈濟長期補助學費、幫家裡買日常用品,余曉東說:「心裡有種酸酸的感覺,因為受惠太多了,以後會來慈濟繼續幫忙,把受到的照顧都回饋出來。」

自認余曉東是貴人之一的楊妙燕老師說,從余曉東讀國一時開始陪伴,是她教學生涯中遇到的一位特殊學生。「他在定位閱讀與表達課程中,都可以幫忙帶著同學提出看法,表現很好。但較難聽進別人的意見,當他情緒有些失控的時候,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余曉東相處多年,楊妙燕深深覺得,如果新芽的孩子能在一個和平友善的環境中長大,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
桃園新芽課輔班為三位即將畢業的國中生舉行少年禮儀式。(攝影者:李美儒,地點:桃園靜思堂,日期:2017/06/25)

互道感恩 勇敢跨心牆

而「愛的桃花園」課輔班的師生、志工感情融洽,每次圓緣時都會用一張小小的卡片,傳遞心中無限的感恩。在少年禮宣誓活動中,唐梵(化名)單膝著地,拿著感恩卡,向志工代表孫吉利道出心中的感恩,唐梵的卡片裡說著,「感恩師姑、師伯和老師這三年來的照顧,我才可以專心完成學業。」

另一位學員廖筆仔(化名)害羞地拿著感恩卡,走上前感謝廖紫伶老師。一路以來支持著廖筆仔的廖紫伶,感動地對著他說:「這幾年來很開心,現在你已經國中畢業了,要到臺中念書,希望你繼續努力下去,我永遠為你加油。」

在師長、志工的見證下,廖筆仔與其他學員大聲宣誓:「我少年了!凡事正向思考,若低潮時,我會和家人、師長訴說心事,並多體會父母的喜樂煩憂……」廖筆仔靦腆地跟志工說,下課後老師會陪他聊天,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對遇到的事情有一定的看法。

今年國中畢業的廖筆仔上課認真,楊妙燕老師肯定地說,他很上進、很能吃苦,非常有想法,但個性內斂安靜,需要慢慢引導他思考答案,長久下來,他也會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要自愛,才會人見人愛,自愛自重,人見人愛……」慈濟教師聯誼會帶動唱〈人見人愛〉,揭開新芽課輔班的圓緣活動。(攝影者:李美儒,地點:桃園靜思堂,日期:2017/06/25)

教學相長 輔導有撇步

國文老師藍秋霞義務輔導新芽的孩子已有五、六年了,先前看到同校任教的蔡金腰假日常來當志工,讓藍秋霞對慈濟活動感到好奇。藍秋霞說:「曾經有人對我說,禮拜天來這裡上課,不是很忙嗎 ?但我反而感謝慈濟提供這個平臺,讓我有機會跟孩子相處,做能做的事,所以並不覺得付出什麼。」

這幾年來,藍秋霞已經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她說,新芽的孩子學習企圖心沒有很強烈,必須要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慢慢引導,帶些小點心當獎勵,透過比賽引發學習動力。就像她陪伴的鍾小安(化名),有時在課堂上好像不專注,眼睛都沒在看臺上的老師,但藍秋霞知道鍾小安的耳朵其實都有聽進去。

一年過去了,藍秋霞的教學方法,讓鍾小安想學習的心被帶了起來。前兩週藍秋霞去為國中大會考閱卷,沒有來桃花源課輔,這次一上課,鍾小安看到藍秋霞,趕緊上前笑著對她說:「老師妳來了!」其實看到孩子這樣的一個笑容,就讓藍秋霞感到很高興,也覺得選擇來慈濟當志工很值得。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圓緣最後,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蔡金腰以靜思語鼓勵所有孩子,期望他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在一聲聲祈禱中,師生、志工把對彼此的祝福深深嵌入心坎裡。【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美儒 桃園報導2017/06/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