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防救災 海外學者肯定

2017-09-20   | 蘇艷玲、楊美燁
學者們歡喜地戴起LED帽,並對其在賑災扮演的角色,大表讚歎。(攝影者:蔡麗瑜,地點:大愛感恩科技,日期:2017/09/10)
全球遭受氣候變遷襲擊,災情不斷。由慈濟基金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及澳洲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共同舉辦之國際學術研討會,以「降低社區災害風險與災後復原」為主題,邀請七個國家地區學者與會交流對話,於9月11日至12日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隆重舉行。


實地參訪 讚歎賑災產品

此次研討會之海外學者分別來自紐西蘭、日本、印尼、捷克、土耳其及澳洲,學者們長年投入「防救災」、「災後復原力」領域的研究,分屬於心理學、社工、社區營造、災害防治研究等不同領域。9月10日研討會進行前,慈濟基金會特別安排學者們進行參訪,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大愛感恩科技高雄杉林園區等地,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對話,對慈濟的賑災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內湖環保教育站裡,學者首先對簡易屋對災民的貼心設計,感到很佩服。澳洲羅錦福教授(Prof.Douglas Paton)表示:「組合屋方便運輸,載到災區再組合起來,讓災民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再展開復原的工作,這對災民很重要。」

下一站,學者們一同參訪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竣翔詳細介紹賑災時常用得到的環保科技產品,如防穿刺白布鞋、環保毛毯及太陽能LED帽等,令大家嘖嘖稱奇。京都大學安娜教授(Prof.Ana Maria Cruz)並親身模擬與學習慈濟志工,試著向紐西蘭綠比卡博士(Dr.Ljubica Mamula-Seadon)彎腰致上環保毛毯,感受志工發放的誠心;同時土耳其中東大學的艾絲教授(Prof.Ayse Nuray Karanci)亦對由回收寶特瓶製成的毛毯的材質優良與舒適感,特別感到好奇及讚歎。

京都大學安娜教授學習彎腰向綠比卡博士致上環保毛毯,感受慈濟志發放物資的誠心與愛心。(攝影者:蔡麗瑜,地點:大愛感恩科技,日期:2017/09/10)


社區發展 幫助災區重建

研討會正式於9月11日展開,在現場慈濟志工特別展示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如香積飯、毛毯、太陽能LED帽、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防穿刺白布鞋等相關救災和勘災配備。當日志工也特地製作香積飯便當,提供大會素食午餐,讓與會人士親自品嚐慈濟特別為賑災所研發出來的「香積飯」。

研討會上,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於致詞時表示,希望透過研討會匯集更多災後復原及重建的專業知識,並藉由社區發展方式幫助災區重建。慈濟基金會人文發展處何日生主任亦代表致詞,慈濟防救災與災後復原工作的特色包含大型災難社區動員、跨領域人才的培育、社區志工團隊建立、科技創新與研究等,含有多面向的投入。

研討會進入專題演講,首先由澳洲達爾文大學羅錦福教授講演「社區發展與風險管理整合」。羅錦福教授強調,志工在社區的經營有助於創造以社區為基礎的「降低災害風險」的機能。但要如何做到?則要將社區活動和減少災害風險活動融為一體,就可以發展出社區防救災的永續能力。其中,具有社區發展專長的機構如慈濟,在降低災害風險及災後復原,所發揮的作用已愈來愈大。
羅錦福教授強調,志工在社區的經營有助於創造以社區為基礎的「降低災害風險」的機能。其中,具有社區發展專長的機構如慈濟,所發揮的作用已愈來愈大。(攝影者:蔡麗瑜,地點:屏東科技大學,日期:2017/09/12)


紐西蘭西頓顧問研究公司負責人綠比卡博士(Dr.Ljubica Mamula-Seadon),「透過培力建構社區復原力: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區營造」的專題演講中,提到災害對環境的影響在二十世紀驟增,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防災政策與實務脈絡,已將注意力轉移到「耐受力、彈性、以及災後社會復原」的概念。綠比卡教授並舉例,臺灣的「社區營造」概念,是東亞最受歡迎的社區規劃概念之一,並影響政府社區治理規劃。

認識慈濟 學者高度肯定

此外,慈濟基金會何日生主任 (慈大副教授)以「證嚴上人的慈善與實踐」為專題做演講。何主任以英文發表論文,談到佛教的慈善來自佛陀的慈悲思想、與我同一,他們的苦就是我的苦,因此「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感同身受」是其核心思想。而證嚴上人的理念是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感恩能做一個幫助人的人。現場與會的學者對於上人思想的深刻與慈悲胸懷,感到非常震撼與感動,並表達上人是將宗教與行動融合在救災中。

有關慈濟學者的論文發表,海外學者皆透過翻譯仔細聆聽。由慈濟基金會呂芳川主任以慈濟賑災經驗為例,談到「災難救助與復原」的主題,分享慈濟人於第一時間投入賑災、膚慰受災者,將慈濟的長情大愛灑播在世界各處。呂主任又提到,慈濟志工對災民愛的行動,從災害急難期的陪伴、提供熱食及醫療照護等,同時鼓勵災民加入志工行列,讓災民從為人群的付出中感受到尊嚴和喜悅,進而減緩他們的災害創傷。因此,呂主任強調:「災害症候群的最佳良藥,就是接引當地災民當志工。」
慈濟基金會何日生主任 (慈大副教授)以「證嚴上人的慈善與實踐」專題做演講。證嚴上人的理念是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感恩能做一個幫助人的人。(攝影者:王清山,地點:屏東科技大學,日期:2017/09/12)

慈濟基金會邱國氣主要分享「慈濟救災的組織動員運作及志工功能與志願精神的養成」。他歸納出慈濟賑災的幾個特點,慈濟志工平時遍布在社區中,因為就近,動員力更大,不但走在最前,更能做到最後;另外,慈濟賑災已逐步發展為以當地或鄰近國家的資源和志工參與為主,再跨區到全國,甚或跨國來動員;且慈濟是用大愛和世界相連,志工得以不分宗教、地域、種族、膚色,去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邱國氣再提到,賑災濟貧是種下消滅貧窮的種子,而難民關懷也要種下消滅仇恨的種子。除了「不忍眾生苦」的宗教情懷,也希望賑災的過程能增進人與人的互信與互愛;愛的力量相互感染,唯有人心充盈大愛、感恩的精神,才能為世界帶來和平與希望。

經過豐富的參訪行程及兩天的國際學術研討,獲得與會者及海外學者們高度的肯定。印尼沙特助理教授(Dr.Saut Sagaia)、土耳其艾絲教授皆表示,回國後將開始教授慈濟相關的課程,另綠比卡博士很肯定慈濟的國際援助已具備世界的高度;前屏東縣長曹啟鴻則說:「非常謝謝慈濟,長年累積下來的賑災經驗,又運用很多科技救災,這個是非常寶貴的。」

藉此研討機會,共同搭建國際救助的研究平臺,接引學者來更加認識慈濟。而將來在災難來臨前,做好事先的防範,把災害降低並加快災後復原,已成了現今最需學習的新課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蘇艷玲、楊美燁 屏東報導 2017/09/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