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傾聽的陌生人 訪視覺人生

2018-05-25   | 葉宜欣
長期陪伴照顧戶的慈濟志工簡美英,在訪視路上認識慈濟、學習社會事。(攝影者:張泰元,地點:基隆市通仁街,地點:2018/01/07)

訪視,是基隆慈濟志工簡美英認識慈濟的開始,卻也曾經是壓力的迷惑的根源,隨著新慈善個案不斷增加、舊案又回歸,無奈感一度揮之不去……

初訪震撼教育 人生最終給溫暖

「曾經,我也不相信任何一家慈善團體。」過去沒有接觸慈濟之前,簡美英寧願把錢直接給行乞人,也不要把錢捐給公益組織,「來募款的人都講得好像真的一樣,又有誰會知道錢是不是收進自己的口袋內?」直到她跟著慈濟志工去訪視才改觀。
撰寫訪視記錄,也是簡美英的功課,從細節中再提升與案家互動的方法。(攝影者:張泰元,地點:基隆慈濟聯絡處,地點:2011/06/14)


「有一次,跟著志工一起去仁愛之家探視獨居老人,行走中的驚鴻一瞥,一位老奶奶整身都是排洩物,看了很不捨。幫奶奶清洗房間與身體,奶奶腸胃不舒服,我們邊幫她洗,她邊拉,但志工們沒有抱怨,仍努力安撫奶奶並清潔著。」簡美英回憶起這件往事說:「我在一旁看著,除了不忍之外,就是敬佩!怎麼會有人這樣願意幫陌生人把屎把尿,像照顧嬰兒一般,幫忙奶奶清洗完畢?」

慈濟志工幫忙奶奶清潔了身體,清清潔房間也是一大考驗,滿床的排洩物、吃剩的食物都在房間裡,簡美英一聲尖叫「啊!」打斷了正在打掃的志工。忍不住發抖的簡美英指著奶奶的筷子,「你有看過很白的筷子嗎?筷子表面在蠕動,整雙筷子上全部都是蛆!!」她一邊尖叫,一邊忍耐著清理下去,整個完成之後,心情也舒暢了不少。

隔天,一行人想再去探望奶奶卻撲了個空,「奶奶昨晚笑著離開了。」聽到工作人員的回答,志工們都很難過,但簡美英也慶幸那匆匆的一瞥,幫助老奶奶能乾淨又笑著往生。

對於這次的經驗,簡美英內心有很大的衝擊,認為做好事真得不能等,若沒有突如其來的舉動,奶奶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
志工們排出一條包裝線,順序將結緣品打包完成,一件工作需要眾人一起協力,才能完善。(攝影者:張泰元,地點:基隆慈濟聯絡處,地點:2012/01/05)


放下無力感 回到初衷邁步走

成為慈濟志工投入訪視,簡美英開始慢慢理解,為什麼這是「志」業。看到曾經付出關懷的個案,好不容易個案狀況越來越好,卻因為案主一些考量而不願再接受慈濟的關懷;整個家卻又如同當初剛接觸一樣,各式各樣的物品堆積如山,屋內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

「你能想像嗎?付出那麼多年,全部放水流,走在路上感覺彼此不認識,那種心寒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簡美英坦言遇到陪伴個案上的挫折,內心也會升起負面想法,耿耿於懷持續一年的時間,她仍不理解,為什麼用盡心力付出,彼此卻形同陌路?

當鄰居又再一次通報這位個案時,簡美英的內心有點排斥,但訪視組長黃秀燕告訴她:「這是他的業力;但他跟我們之間的緣份,他給我們有造福的機會,為什麼我們要放棄?!」這一句話讓她徹底放下負面的想法。

簡美英認為,如果一直執著在個案的反應,而自己卻沒有任何動作,時間還是一分一秒的過,所以要趕快把自己的腳抬起來,往前走!她說:「不要想結果,想當下那『不捨』的心情,盡人事,剩下的只能隨順因緣,能做的就是不斷的陪伴。」

簡美英從訪視認識慈濟,再從訪視看到社會事,也看見自己的慧命成長契機,時間不等人,再多的執著與無奈,也比不上用盡心力付出的感動。她說:「每個家庭都是一部部生命故事,我們無法成為真正的家人,但靠著陪伴、傾聽,成為最貼心的陌生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葉宜欣 基隆市報導 2018/05/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