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奇蹟 圓滿田豐求學夢

2017-07-04   | 鄒忠宏
田豐國小一年級的小妤(中)、二年級的小婷(左)、與五年級阿源(右),帶來同學們親手製作的感謝賀卡,到南投靜思堂向證嚴上人道感謝。(攝影者:鄒忠宏)
【基金會新聞稿】一個國小近四十個學生,在少子化的年代應該是已經面臨廢校窘境,但是南投縣名間鄉田仔村田豐國小,建校六十年,卻還努力跟教育部爭取重建。為了安置重建中學生上課無校可讀的窘境,也讓慈濟基金會出手相助,耗資五百萬元蓋了十間臨時教室,校長梁雅惠回想這一切,眼淚盈眶不斷的說,這是愛的奇蹟再度重演。



愛的奇蹟 集一切大願力拓荒建校

校長梁雅惠表示,田豐國小是名間鄉最小的學校,田豐國小的所在不緊臨馬路,反而是藏在一大堆農作物的田野中,甚至有人住在名間鄉一輩子,還不知道有田豐國小,因為它真的很隱密地藏在田中。

當初六十年前,因為田仔村距離其他學校太遠,前後距離都要五公里以上,而又因為社區太窮、窮怕了,耆老認為下一代不能再這樣窮苦下去,一定要蓋一所學校,透過教育來翻貧。因此集縣府、公所、全村之力,甚至要全村出男丁幫忙搬磚、塗水泥,女丁幫忙煮食,就像美國西部拓荒一樣,艱辛的完成了田仔村的田豐國小校舍。

校長梁雅惠說,當時是全村最窮的情況下發了大願,希望蓋一所學校,讓後代子孫可以飛出去,田豐國小能夠完成簡直是「愛的奇蹟」。但是六十年後,當自己回到這所學校時,看到的卻是殘破的學校,廁所裡是一條溝的廁所再隔間,完全就是六十年前的老校舍;雖然歷盡九二一大地震,學校有毀損,但因考量國家當時危難,面對這些損毀只能先以補強方式,將傾塌的樑柱先做補強,但平常學生在二樓用力踩腳時,還是能感受到踏的是空殼的地板,甚至屋頂在面對下雨天時,也會到處漏水。

南投田豐國小校長梁雅惠為了重建校園,不辭餘力四處尋求幫助,而回想起這一切,梁雅惠校長眼淚盈眶不斷的說,這是愛的奇蹟再度重演。(攝影者:鄒忠宏)


愛的感動 奔走請命守護回家的夢

剛回到田豐國小時,梁雅惠對著全校老師說:「我們要不要拼一拼,改變學校的命運,當我們手跟心連在一起時,或許可以做點什麼。」梁雅惠希望可以在這外配家庭佔六成比例的農村弱勢家庭,以努力辦學的績效與學生們的表現,向教育部爭取重建重建的經費。

因為校長梁雅惠考慮到,學校雖然已經變成危樓,但如果沒有了學校,在人口老化這麼嚴重的農村裡,當年輕人都把孩子帶出去,村莊也將會逐漸沒落倒下,耆老更因為擔心經常在嘆氣,這才讓她思考有沒有可以改變村莊的命運?

尤其大部分的學生一進入學校就讀時,在老師們透過家訪與觀察,發現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似乎失去功能,因此學校老師們的胳臂也要伸得夠深夠長,才能把孩子們攬住,捧在心田上,才能讓孩子有向前的力量。而這樣一路走來,校長梁雅惠非常開心在師長與孩子們的努力下,田豐國小終於被看見了,六十年前創校的那種愛的奇蹟又再度上演。

雖然曾面臨找不到安置地點,重建經費一度將被教育部收回的窘境,但梁雅惠不放棄希望,不辭辛勞奔波周遭鄉里、請託多少個單位、重要地方人士、官員、慈善單位,可說是繞了臺灣好幾圈……甚至在一開始找上慈濟時,也因為校舍沒有立即性的危險,被婉拒了,但幸好多次的請託,慈濟基金會終於派人來到田豐國小仔細勘察,才讓事情有了轉機。

校長梁雅惠表示當時看到慈濟派員勘查來時,學校師長真的哭了,在詳細解釋學校建校以來的耕耘、傳承,與目前面臨的窘境後,「愛的奇蹟」終於三度上演。對梁雅惠來說,在六十年前那樣貧窮的年代,全村都能發大願蓋學校,怎麼六十年後臺灣富足了,卻反而沒辦法守住一所學校?幸好慈濟在勘災過後,願意協助幫忙,也一圓老人家盼望年輕人有路回家的夢。

田豐國小的各年級小朋友,一起寫下賀卡,這張一年級小朋友的字裡行間,稚嫩又青澀筆跡與詞彙依舊充滿謝意與感恩。(攝影者:鄒忠宏)


愛的傳承 孩子感恩齊願傳播大愛

現在臨時教室蓋好了,在興建期間每天都有慈濟志工在校區來回,學生們看到志工們都好感動,梁雅惠說:「我跟孩子們說,好多人愛著你們,在這裡人的價值被看見了。」

趁著證嚴上人行腳至南投,校長梁雅惠帶著一年級的小妤、二年級的小婷、與五年級阿源,及總務主任蕭庭煜一起到南投靜思堂跟證嚴上人道謝,同時也帶來同學們親手製作的感謝賀卡。其中一年級的小妤說:「要謝謝師姑、師伯們,每天不管太陽多大或是下雨,他們都在工作,他們好辛苦喔。感恩師姑、師伯們的幫忙。」小妤覺得大家的心中一定充滿了愛,她希望自己將來也可以向大家學習。

二年級的小婷也說:「感謝慈濟師姑、師伯及整個社區的大人們,在興建組合屋當臨時教室的那一天,和全校師生一起鋪連鎖磚,完成這個有意義的工作,大家的幫忙,才能安心的上課。」小婷表示將來也會把這個大愛傳播出去;五年級的阿源則靦腆地向大家說聲感謝,感謝慈濟的幫助,讓田豐國小可以有一個安心上課的場所。

(新聞稿:鄒忠宏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2017/07/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