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承諾 善行五十有餘——64號委員涂茂興

2023-06-25   | 慈濟基金會
二0一九年十月十五日高雄靜思堂舉行授證二十年感恩會,邀請資深慈濟人前來分享,希望凝聚善念,齊心為傳承慈濟法脈努力。高雄第一顆慈濟種子涂茂興師兄(思毅)上臺分享。(攝影/林道鳴)
【簡介】 
涂茂興年輕時在花蓮當兵,緣此認識慈濟志工李時,也結識在軍醫院服務的妻子徐懿馨,在這些因緣支持下,成就他對證嚴法師的承諾,他把師志當成己志,從訪視濟貧、急難救助、醫療照護、菩薩招生等皆不遺餘力,一心一志足跡遍行嘉義以南。他更堅毅地認為,法的精神是永久存在,他就一個恆心,永遠是要做慈濟。


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訪視個案複查,凃茂興(左)仔細詢問案家生活狀況,用心發掘個案的苦在哪裡,想辦法救他。(圖片/涂茂興提供)

【口述摘錄】 
臺灣早年很多善心人士只要看到報紙刊登出一些困苦人的事,就會把錢寄到報紙上的地址,但他們不曉得這筆錢寄出去,有沒有讓困苦人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慈濟的做法是要經過調查,確保這些錢真的有用到貧戶的身上,真正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一九七一年我答應上人承擔西部會務後,負責的範圍從嘉義以南到屏東鵝鑾鼻,只要接到有人提報個案,我馬上會按地址親自訪查,沒地址就到公所問。要把善款用到非常適當的用途,一定要親自到個案的家裡,詳細做一番的調查,才能針對他真正的需要,例如需要身體醫療,或者是經濟上的補助,還是小孩子的註冊費用……真正來解決他們的困難。

我那時候的訪視地區廣,每一次出去一定都是一整天,調查之後把個案回報花蓮,經過上人親自評估之後才做出決定。看到比自己還苦的人,我會有很強烈的同情心,都想要怎麼樣去幫助,所以每一次出去看個案,心中就想著一定要救他,一定要讓他活下來。

很多個案的評估雖然不符合標準,但是我想這明明就很困苦,我要找出他的需求,不是普通人看到的需求,是去體會他生活的辛苦,包括他的精神關懷等,這都是要用心去體會。

因為人都是有尊嚴的,人家如果不是真的有需要,不會來找我們,不會想讓別人來救濟自己。以前的人沒有像現在的人會欺騙,也沒有那個念頭,所以每出去看完一件個案,我就想一定要幫助他,就算不會通過,也想盡辦法把那個苦找出來,找出他苦的病源在哪裡,當時是積極到這種程度。

但也有人看到一堆慈濟人來,就拒絕接受幫忙。假若這次沒有辦法,因緣不夠,但是還不要撤案,第二次我們再來看一下,下次請別的組再去關懷一下,因為我們的主觀不能決定別人的一生。

一九九四年八月四日,岡山地區大淹水,六個里積水盈尺,水面家具、垃圾、動物屍體四處漂流,涂茂興(左二)與志工乘橡皮艇協助救災中心,將災民安頓在嘉興國小活動中心。(圖片/涂茂興提供)


看完個案後,我還會繞到會員那邊,去跟他們說我今天看到什麼,是多麼的貧苦。他們也會問怎麼這麼貧苦?要怎麼處理?我就把慈濟輔助他們的情形,關懷他們的情形,讓會員都知道;甚至把會員帶出去看個案,讓他們了解慈濟是怎麼做慈善,他們交的錢是怎麼花。

我們做委員的人,要很精確地達到救濟窮苦人的需求,能夠達到一些改善。會員們都在看,每一個人參與過訪視之後,他們覺得很安慰,自己能夠走這一條慈濟路是正確的。當會員知道自己可以幫助人,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會一個傳一個,也會介紹親朋好友來參加慈濟,所以一定要帶去見苦知福。

在這個社會上,一個家庭遭遇不幸,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承擔,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單薄,必須要有一個團體。所以我們就把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接引過來,把心都連結在一起。就是說讓會員都能夠有參與的機會,了解慈濟是怎麼做,怎麼起家;你沒有讓他了解,沒有讓他有這種經驗,他只是看我們光鮮亮麗的一面,其實他什麼都不懂,一碰到境界就完了。 


歡迎訂購:
請洽:慈濟各地靜思書軒
或網路購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6323?sloc=main(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www.cite.com.tw/book?id=96003(城邦讀書花園)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1780701(三民網路書店)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