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年用45億支寶特瓶

2012-02-10   | 涂鳳美 李麗娟
走在剛鋪上稻稈的田埂上,在斜風細雨中,立凱公司員工參訪大愛農場,希望透過參訪,讓每個人更懂得善待環境,並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攝影者:涂鳳美,地點:慈濟三峽志業園區,日期:2012/02/08)
「金錢財富是短暫的,心靈財富才是永恆的。」立凱電能公司員工周佳瑩說。立凱電能公司的員工,已是第二次到慈濟三峽志業園區參訪,希望透過參訪,讓每個人更懂得善待環境,並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元宵節過後氣溫直線下降,但有一群人卻不畏風雨,前來參訪慈濟三峽志業園區,他們是立凱電能公司的五十位員工。因為董事長對環保的認同與重視,在得知附近有慈濟環保站後,隨即請公司的主管與慈濟志工聯繫,並從2011年12開始規劃,安排全公司的員工,分成三批前來園區參訪。今天(2月8日)前來的是第二梯次,公司方面希望能透過參訪,讓每個人學習如何善待環境,並將環保概念,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啟善效應由己起

三峽園區除了有近三百坪的環保站外,最特別的當屬三峽大愛農場。這個以三生和諧為基準,無化肥、無農藥,純粹以人力耕作的慈善農耕,總讓前來參訪的人印象深刻。

參訪動線扎實深入,從靜態的環保課程開始,到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來龍去脈,延伸到環保站的分類解說與實作。再從慈善農耕大型海報上的圖文,開始敘述一串串農夫與土地的對話,這樣的安排,很知性也很輕鬆。

慈濟志工王池堃,以生活中可回收物的項目為開端,和大家分享如何隨手做環保。他用自己拍攝的影片加以說明,包括實施專用垃圾袋後,仍有人濫丟垃圾,而垃圾袋中也含有不少可回收物。

「環保不是工作,是一種態度。」對於環保,總是有人抱著「不差我一人」的想法,對此王池堃也藉由意喻蝴蝶效應的短片鼓勵眾人,由自身開始做起,一定能啟動善的循環。

「家庭中處處都可做環保!」王池堃以自家節水習慣的養成為例,為徹底利用水資源,舉凡洗菜、洗衣水一律不浪費,全部收集用來拖地、沖馬桶。秀出浴室內擺滿大小水桶照片,他笑稱,因為省水還曾經引發孩子的抱怨,直到遭逢全區三天大停水,孩子才終於認同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好處。
立凱公司的學員最後到環保教育站,體驗塑膠袋分類。(攝影者:黃連春,地點:慈濟三峽志業園區,日期:2012/02/08)


物廢歸源啟新生

「猜猜看,臺灣一年用了多少支寶特瓶?」「4500萬支!、4.5億支!」「猜得太保守了,是45億支!」

「再猜猜看,全世界一年使用多少支寶特瓶?九兆?六兆?」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李鼎南一上台就拋出問題,當他宣布全世界一年使用了六兆支寶特瓶時,好多人都發出驚嘆。李鼎南告訴大家,寶特瓶是不會自然分解的,如此龐大的數量,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將會造成地球無法承受的負擔,而最後受害的還是人類,千萬不要忽視大自然反撲的力量。他並強調,資源回收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路上看到回收物,不妨隨手撿起來,至少得要求自己別亂丟。

「不談污染,光是能源採伐就已造成地球資源的消耗,回收可以化無用為大用,再造社會所需物資,對大地是節流,同時也是開源。」李鼎南順便灌輸大家一個觀念:回收後的寶特瓶,就不適合再做成寶特瓶了,所以才運用到其他的用途。目前開發的部份有織品類的毛毯、圍巾、衣服、帽子、襪子、手提袋等,期望日後還能研發出其他的功能,付予寶特瓶新生命。

大愛感恩科技原料不用原生用再生的理念,帶給這批電能尖兵很大的震撼。當他們知道全省慈濟環保志工點點滴滴的回收,都化成大愛毛毯,隨著國際賑災團,送到每個需要的人手上時,更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宋淑芬就表示:「資源回收人人都可做,只在於個人要不要去做!」周佳瑩也分享:「金錢財富是短暫的,心靈財富才是永恆的。」

返璞歸真新體驗

雨,依舊飄個不停。五十位成員分成兩組,戴上志工事先準備好的斗笠,開始後段的農耕、環保親體驗。

在慈善農耕海報前,慈濟志工蔡正典細說從前。當初勘查三峽園區的土地時,才發現此地不但缺乏水源,又無法蓄水,地底下還埋著大大小小的石頭、磚塊、塑膠、破布、玻璃等廢棄物,讓這群農耕隊志工看了好傷心。但是志工努力不懈,用最友善天然的方法養地,兩年後,終於有蚯蚓來翻土。接著耐旱農作物小麥、旱稻、蕎喬麥陸續種出成果。忌避植物如芸香、澳洲茶樹、芳香萬壽菊、薄荷、香茅等也欣欣向榮。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李鼎南告訴大家,寶特瓶是不會自然分解的,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將會造成地球無法承受的負擔。(攝影者:黃連春,地點:慈濟三峽志業園區,日期:2012/02/08)

農耕隊志工近來也積極試種其他替代作物,包括臺農57號、臺農66號地瓜,帶有人蔘味的黃金馬鈴薯,期盼將此地栽種成功的經驗,轉而到各處推廣,以期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糧食短缺問題。

走在剛鋪上稻稈的田埂上,走在斜風細雨中,在親手觸摸芳香植物所散發出來的清香裡,這群年輕人開心極了。他們跟著導覽解說的志工,一起搓搓植物,一起聞著不同的香氣;對於北部地區竟然也能種植小麥,更是產生高度的好奇,畢竟這些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不到的。

清淨源頭護大地

「瓶、瓶、罐、罐、紙、電、衣、3、5、7。」配合著十指口訣,志工陳苑儀帶著來賓,在環保站內逐一說明分類要點。她不忘宣導,環保分類再仔細也是最後一步,應該要「清淨在源頭」。以塑膠袋為例,回收再利用固然好,但如果大家都少用,甚至不用,那就更好了。在聽完解說後,就是塑膠袋分類體驗了,只見眼前這群年輕有為的菁英,沒一會功夫,就輕鬆而正確的完成任務了。

重新回到觀音殿,已是午餐時刻,一個個保溫著的蔬食餐盒,捧在來賓手上,不但暖了手也暖了胃。就如管理部的宋淑芬說的:「這裡和外面吃過的有些不同,比較沒那麼油,食材很爽口,而且感受得到準備的用心。」

在地球資源愈來愈缺乏的時刻,如何環保、蔬食、惜糧是每個人都該做的功課。期望在慈濟志工的持續推廣下,人人簡約過活,與地球共生息。【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涂鳳美、李麗娟 新北市三峽報導 2012/02/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