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水祖師 吸一口新鮮空氣

2012-02-17   | 涂鳳美 陳木蘭
林峻丞(右一)拿著長鐵鉤,撈起河裡的塑膠袋、破布、玻璃瓶感慨地說,自從垃圾隨袋徵收後,很多家庭垃圾便直接往河裡丟,這裡的垃圾,有一些就是從上游流下來的。(攝影者:蘇安邦,地點:新北市三峽區,日期:2012/02/12)
「哇!好臭!都是尿騷味。」黃聖廷夾起三峽河邊的垃圾時,臉孔揪成一團抱怨著。

三峽河也稱為三峽溪,全長28.5公里,流域幾乎涵蓋新北市三峽區全境,是三峽居民生活的命脈。一旁的祖師廟及三峽老街帶來觀光人潮,也帶來大量的垃圾,加上三峽河開放垂釣後,因為缺乏整理及維護,四周更顯髒亂。

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從2010年11月開始,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邀約一群年輕人,開始清理河流及岸邊的垃圾。之後,他們便利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下午,到三峽河淨溪。

2月12日,甘樂文創志工結合三峽兒童班的隊輔和學員,以及三峽區慈濟志工共一百多人,利用星期假日前往三峽溪淨溪,期望藉由這個活動,讓當地居民或遊客,共同重視環境保護及維持河道暢通。

深耕社區 從保護環境做起

水,是地球的命脈,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珍貴資源,如何保有乾淨的河川及飲用水,是每個人責無旁貸的事。星期假日,三峽老街熱鬧滾滾,加上難得的大晴天,很多人以踏青、逛街、垂釣來打發時間。

甘樂文創志工結合三峽兒童班的隊輔和學員,以及三峽區的慈濟志工共一百多人,利用星期假日前往三峽溪淨溪。(攝影者:黃連春,地點:新北市三峽區,日期:2012/02/12)
然而,有一群人卻選擇不一樣的休假方式,他們是甘樂文創的志工、三峽兒童班的隊輔和學員,以及三峽區的慈濟志工。一百多人的隊伍,分散在狹長的溪畔,看起來是如此渺小,但「莫以善小而不為」的心念,卻促使這群人放棄休假,彎腰護大地。

「要深耕地方文化,我覺得應該從環境保護這個區塊做起。」林峻丞談及,每次淨灘人數都維持在二十至三十人左右;但因為垃圾實在太多,他希望舉辦一次多人的淨溪活動,讓更多人來關心這條河川,因此才結合當區的慈濟志工一起投入。

善的效應 為地球盡心力

「待會撿垃圾時,請大家戴上手套,不要直接用手抓,要用夾子,因為過去我們曾經撿過整袋的針筒,那是注射毒品的針筒,所以大家要特別小心。」外號「柳樹婆婆」的吳珮怡,也是三鶯區荒野保護協會的負責人,她說,當初在溪邊散步覺得環境很髒,又看到「甘樂文創」年輕的負責人林峻丞,帶著幾個年輕人在河邊撿垃圾,於是她開始參與,至今已有一年又七個月的時間。

吳珮怡希望藉由淨溪,引導人們自發性的不亂丟垃圾,與這塊大地共生息。除了柳樹婆婆外,她的女兒陳靜,也是淨溪的固定班底,陳靜分享著,每個月參與淨溪的幾乎都是外地人,希望透過每一次的行動,引起在地人的注意,進而一起來愛護這片土地。

慈濟志工提醒大家,先將垃圾和可回收物分開裝袋,以節省後續分類的時間。(攝影者:黃鴻忠,地點:新北市三峽區,日期:2012/02/12)
幾位來自鶯歌高職的學生,原本是為了增加「服務點數」而來,但實際參與後,他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體悟。

「那麼臭你為何想來啊?」「就想這是做好事啊!就來看看囉!」黃聖廷故作輕鬆地表示,在一旁的同學也附和著說:「對呀!來做好事。」五個同學笑成一團,繼續夾垃圾、撿回收物。

其中王韋盛也表示,因為做善事所以不覺得累,因為自己也想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他們五人異口同聲的說:「不會累,還有通體舒暢的感覺,下次一定會再來。」

與大地共生息 恢復山河原貌

三峽河的水靜靜地流著,對於河畔累積的菸蒂、檳榔渣、玻璃瓶、飲料罐,還有為數不少的煙火棒,它無法抗議,只有默默地承受。還好這群志工看見了,他們人手一支夾子,或手持鐵鉤,幾個人共用一個PP袋,不論是地上的菸蒂、鞭炮棒,或是河裡的塑膠袋、破布、玻璃瓶,還有草地上的寶特瓶、紙屑,志工們耐心地將它們一一夾起,慈濟志工也不忘提醒大家,先將垃圾和可回收物分開裝袋,以節省後續分類的時間。

拿著長鐵鉤,林峻丞站在河中的石頭上,看著撈都撈不完的垃圾感慨萬千:「自從垃圾隨袋徵收後,很多家庭垃圾便直接往河裡丟,這裡的垃圾,有一些就是從上游流下來的。」另一位甘樂的志工陳柏安也表示,板新自來水廠30-40%的水都取自三峽河,來淨溪後才發覺,原來居民每天喝的是這樣的水。

三峽兒童班班主任陳雅娟則表示,身為三峽的一份子,更應該一起來淨化河流及環境,因此她將原本規劃好的兒童班聯誼改為淨溪活動,不論對孩子或家長都有正面的意義。

三個鐘頭過去了,原本髒亂的三峽河畔,在志工們汗流夾背後,又恢復它原有的風貌。看著成群的白鷺鷥,悠遊地在水中走動,志工們不禁感嘆,這麼美麗的地方,人類怎麼捨得破壞?

這是一次善的帶動與牽引,雖然來自兩個不同的團體,但愛護大地的心是相同的。慈濟人走入社區,並結合眾人的力量,只期望能推動垃圾不落地,為愛護地球盡一分心力。【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涂鳳美、陳木蘭 新北市三峽報導2012/02/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