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貧困腎病患者 - 馬來西亞洗腎中心

1997-08-03   | 慈濟基金會
馬來西亞檳城洗腎中心外觀。攝影者:林炎煌
1997年8月3日,慈濟於亞洲海外的第一所醫療志業—馬來西亞洗腎中心於檳城正式啟用,讓貧困的洗腎病患也能得到救助的機會。


需求多而資源不足

當時馬來西亞兩千萬人口中,便有二十幾萬名末期腎衰竭患者需洗腎,但僅百分之二十的患者可得到醫治;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可提供洗腎的醫療機構明顯不足是一大主因。據官方統計,1997年全馬每年洗腎病患約新增兩千人,但以北馬地區為例,當時僅有十七所洗腎中心、一百二十六台洗腎機,而一台洗腎機一週只能治療四位洗腎病患;換言之,北馬現有的洗腎中心只能照顧到五百零四名病患。

而慈濟當時在檳城的一百三十五戶照顧戶中,即有三十多戶需要洗腎,馬來西亞分會經過多次審慎評估後,遂於1996年9月著手籌建慈濟馬來西亞洗腎中心。上人亦期許馬來西亞慈濟人以專業醫療的方式、慈悲喜捨的精神,讓貧困的洗腎病患得到救助的機會。


以專業勤耕福田

洗腎中心的護士參與基本急救課程,提昇專業。攝影者:李健群
洗腎中心為檳城慈善志業的延伸,服務對象以目前補助洗腎的照顧戶為主。洗腎中心護士傅慶美表示,因考慮病患已在其他醫院治療,即使轉到慈濟洗腎,仍鼓勵他們每三個月定期回醫院檢查。洗腎中心將詳細記錄病患洗腎的變化及進展,供醫師參考。

但確實的記錄,必須有堅強的專業知識做後盾,洗腎中心除了軟硬體設備的增設,也重視人力素質的培養,除指派護士至當地中央醫院洗腎中心培訓實習;亦持續有護士至吉隆坡接受為期半年的洗腎專科課程。

志工雖非醫學專業人員,亦須接受人際關係、飲食常識等課程,並參與由其他專科醫師開設的洗腎相關訓練,希冀大家都對洗腎也能有充分的概念,使病患得到適當的照顧。


病友變志工

「我是做粗工的,一天工資五十元,一個星期賺三百元;一星期的工資都還不夠我一星期洗三次腎呢!」病友阿興,每隔兩日的洗腎治療,佔去了他大半的時間,讓他無法跟以往一樣找份正職的工作。面對失業以及必須負擔龐大洗腎費用的壓力,他不得不登報請求各界捐款協助。

1992年他被診斷出患了腎臟萎縮,患病之初的前四年,為了治療腎病,遍尋各地中西名醫,幾乎花光所有的積蓄,病情未見起色,反而愈來愈糟。「1996年我回醫院複診,醫師告訴我以後必須要洗腎度日,我整個人都快崩潰了!」馬來西亞不像台灣有全民健保,病人每次洗腎費用大約是馬幣一百五十元(約台幣一千三百五十元),若每月洗腎十三次,費用將近兩千馬幣。以當地每人每月平均收入約一千至兩千馬幣來說,洗腎的病人就像是被醫師宣布了死刑一般。

直至慈濟洗腎中心啟用,志工從報上發現阿興這個個案,經數次家訪實地評估後,便將必須負起全家重擔的阿興列入洗腎中心的資助對象。如今,阿興的兩個孩子都已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工作,肩上重擔已減輕一大半的他,在洗腎治療之餘,會到太太經營的小吃攤位幫忙,或者留在中心裏幫忙醫護人員服務其他腎友。


自立更生 就地取材

檳城慈濟洗腎中心的腎友投入環保志工的行列,將回收來的紙類搬上車。攝影者:顏霖沼
像阿興這樣的例子很多,許多病友來到這邊,除了疾病獲得控制,心靈更因為這群有愛心的醫護人員、志工而豐富,志工們服務病患之外,也讓大家有機會植福、做環保。

檳城慈濟洗腎中心成立以來,每年的支出全由當地慈濟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其中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費用來自志工平日投入資源回收所得,其餘則是社會大眾的善心捐款或由當地慈濟人舉辦慈善義賣籌募而來。雖然這條路似乎沒有盡頭,但慈濟人也相信,大愛沒有盡頭。

編按:目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已推動成立三所洗腎中心來服務貧苦病患,2005年8月皆獲得國際標準組織ISO 9001:2000品質管理系統證書。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